较有影响的两种观点是:其一,认为犯罪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3] 其二, 认为“犯罪的着手是指 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修订版,第418页。 [5] 苏俊雄:《刑法总论》Ⅱ,台湾大学1997年版,第352—353页。 [6] 姜伟:《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4.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可能会由于社会根本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笔者以为,尽管社会制度的迥异造成各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诸多差异,但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可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 ,在美国,随意进入他人庭院即有可能被射杀。 (33)参见陈子平:《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作者简介】中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906.html -
了解详情
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 【关键词】防卫过当 结果无价值 正当防卫 防卫限度 犯罪故意 受传统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实务界历来不太注重体系性的思考。因而,从学派之争 :《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赵秉志主编:《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14]黄祥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6654.html -
了解详情
期待可能性亦如此,作为在强有力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23)期待可能性集中体现了国家在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后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7~538页。 (21)[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22)同注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9031.html -
了解详情
超然于实际发生作用的外在因果过程,或者说与实际起作用的外在条件毫不相干,加之刑法规范并未明文规定其作为义务要件,因此如何实现不真正不作为犯构成要件的客观定型 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736页。 ⒅参见[韩]李在样:《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237.html -
了解详情
:上册[M].台北:台大法学院图书部,2001:175. [8]野村稔.刑法总论[M].全理其,何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31437 .身份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 [13]狄世深.刑法中身份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 [14]吴飞飞.身份犯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7217.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的判断上,原则上不得添加现实并不存在的假定条件。但是,我本人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上,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在条件关系的判断上,不得 刑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617页。 [1]黎 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昌.犯罪通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732.html -
了解详情
与此相对应的义务)违法要素。 (二)传统过失论 这种学说源于古典刑法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尔巴哈(A. V. Feuerbach)、贝林格(Be-ling 严格地遵循这些先例,只不过它们从来不用这个名称而已。参见[日]井田良:《刑法总论的理论构造》,成文堂2006年版,第124页。 [11]需要注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620.html -
了解详情
与此相对应的义务)违法要素。 (二)传统过失论 这种学说源于古典刑法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尔巴哈(A. V. Feuerbach)、贝林格(Be-ling 严格地遵循这些先例,只不过它们从来不用这个名称而已。参见[日]井田良:《刑法总论的理论构造》,成文堂2006年版,第124页。 [11]需要注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381.html -
了解详情
说行为人成立抢劫罪,其依据何在?哪怕从主观主义的角度也无法解释。饱受批判的刑法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但即便是主观主义也并非主观 得出盗窃和抢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的结论。有关学说可参见黎宏著:《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481页。 [21]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