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怎样来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法官作出决定,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法官对 与违法经历;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犯罪分子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工作情况等;身心鉴定调查,法院可以委托医学专家对犯罪分子的身心进行鉴别。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07.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缓刑的条件并不了解,反而可能因为情绪化的举动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过程中,可以举行听证,扩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被害人以及社会的 一致,从而形成一个以专门机关为主,公安机关相配合,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这种体制和机制既可以解放公安机关的力量专心致力于社会治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02.html -
了解详情
对被告人财产状况不清的状况,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1s)基于此,鉴于犯罪分子财产状况对罚金刑执行效果的影响,在罚金数额确定的过程中, 年6月15日访问。 (26)参见高鑫:《黄光裕二审维持原判妻子杜鹃改判缓刑》[EB/OL],载http://news.jcrb.com/jxsw/20100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097.html -
了解详情
缓刑。 2、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被告人应在判决前退清赃款,是考虑是否适用缓刑的必要条件。贪污类犯罪,被告人侵吞国家、集体财产,必然造成国家、集体财产损失, 对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据为己有,主观罪过大,造成影响恶劣,使部分受扶贫、援助者得不到及时救助,危害大,因此亦不应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58.html -
了解详情
:案发后能够投案自首,坦白交待,揭发同伙,检举犯罪等。同时综合判断看是否可以缓刑,将犯罪分子放到社会上监督考察而不予关押。 3、必须不是累犯,这 对缓刑的适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刑事审判政策对缓刑的适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九九九年中央(99)17号文件批转的《全国政法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40.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缓刑的适用。可以通过对被告人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工作情况、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等进行充分了解,逐项评价,结合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犯罪分子犯罪前 犯。未成年犯由其身心特点所决定,是否实际执行刑罚,对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成年犯。实践也证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使之不脱离原来的学校和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312.html -
了解详情
检察官决定制。但哪些案件须经三级审批,各检察院做法不一。其中,对于建议适用缓刑的审批程序差异最为明显。 (三)量刑建议与规范量刑尚未有效衔接 检察机关的 有关的各种证据。量刑事实是否清楚,量刑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直接影响量刑建议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加强对量刑情节事实和证据的侦查取证工作。一是加强与侦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95.html -
了解详情
条件大幅下降;被执行人之间容易出现恶习感染、恃强凌弱等管理问题;受长期关押囚禁副作用影响产生回归社会障碍;等等。还有一些,譬如行刑经费的增长赶不上受刑人 个性化的、主题鲜明的、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造工作,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缓刑框架下社区矫正中的教育改造一定会更加生动有效。 结语 必须指出,本文在这里论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18.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缓刑的适用。可以通过对被告人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工作情况、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等进行充分了解,逐项评价,结合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犯罪分子犯罪前 犯。未成年犯由其身心特点所决定,是否实际执行刑罚,对其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成年犯。实践也证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使之不脱离原来的学校和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2.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规定的毒品犯罪的,除依法数罪并罚外,是否还应适用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认定为毒品再犯,司法实践中存在 居住、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往往难以落实,致使此类犯罪活动愈演愈烈,此类案件逐年上升,成为影响我国禁毒工作成效的突出问题。 2007 年以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禁毒委员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07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