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通过对行为人控制或者准备控制他人财物的行为的合法性分析, 首先确认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可能性), 将失控条件作为第二层面的判断标准(即考察其心理上对使财物 丁使贷款完全脱离乙银行控制的追求态度的合理化排除。也即在确认丁追求非法控制的基础上, 同时存在着对其使贷款完全脱离乙银行控制的追求的合理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495.html -
了解详情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根据这些规定,法院只是可以认定,而不是必须认定行为人具有 进行推论,一般只能由具体案件的法官进行具体考虑。司法解释现在对一些犯罪目的明确规定应当根据哪些外在行为进行认定,而且有一些规定还具有强制性,要求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90.html -
了解详情
是总则所应该把持的范围。在分则中,目的犯之目的的规 定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法定目的犯,即直接在条文中将该种犯罪的 志.新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9]刘明祥.刑法中的非法占有目的[J].法学研究,2000,(2):4453. [20]张明楷.刑法学(下)[M].北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2.html -
了解详情
从吸收资金当时行为人的具体状况进行判断, 如果从当时的情况看, 行为人以后根本没有归还的能力, 则可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二是从行为人筹集到资金后对资金的运作方式上来判断,如果行为人吸纳资金后并没有进行经营活动, 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7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非法拘押他人的行为性质也可以构成绑架罪也就缺少了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要件的前提基础。[1]但问题是当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不受法律保护的 了立法者的原意是对绑架、拘禁他人的行为要区别行为人是否事出有因、师出有名。非法拘禁他人虽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但往往行为人与被拘禁人之间具有各种各样的经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009.html -
了解详情
。 三、结果 检察院撤回起诉。 四、评析 (一)本案中,被联合检查小组非法扣押财物的性质如何理解?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这里的所有权 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按盗窃罪依法批捕、起诉。可见,单位责任人不实际占有财物仍可以认定其非法占有目的。 本案中,尽管被告人辩称自己盗窃的动因只是为了上牌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986.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认定标准,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 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从上述刑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及商业银行法对从事吸收公众存款业务的条件规定可以看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1291.html -
了解详情
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二、争议问题基于毁坏目的窃取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的应如何定性三、评析意见本案涉及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 的解决,涉及到如何理解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实际控制他人财产的目的。对于基于毁坏目的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认定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21.html -
了解详情
而吸收。也就是说,集资诈骗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才能构成犯罪,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则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了诈骗方法作为犯罪的条件。3、犯罪客体不同 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因此,尽管袁某最终未对大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287.html -
了解详情
,本院予以确认。对于被告人闫嫣用诈骗的钱款支付给被害人的本金、利息,因未实际占有,应从其诈骗总额中扣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认定诈骗犯罪具有实质意义的是客观上是否实施了欺骗手段、主观上有无诈骗目的即非法占有目的。其中,后者尤为关键,对于诈骗犯罪,证明取得他人财物的方式、方法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4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