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的今天,必须重新思考对有认识罪过的分类问题。 首先,有必要严格解释犯罪故意的内容,重新定义间接故意的概念。 在现有理论体系中,人们虽然承认直接 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不拟在此草草铺开,笔者将在以后的论文中对此做出交待。 【注释】 *本研究受清华大学文科振兴基金的资助。 [1]与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21.html -
了解详情
来,随着中国大陆刑事责任问题研究的深入,亦出了不少观点。现将各家之说,归纳起来,试作一番评述。 (1)法律责任说。即认为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犯罪行为应承担的 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了各种从重、从轻、减轻等具体的刑事责任原则,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责任能力与责任年龄对刑事责任的限制;惯犯、累犯、主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0.html -
了解详情
学报,2005(1):55-56. [10]肖乾利.信用卡诈骗罪探析[A].法学杂志,2006(3):23-25. [11]卢松.金融领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1-122. [12]王哲.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A].前沿,2005(1):65.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04.html -
了解详情
学报,2005(1):55-56. [10]肖乾利.信用卡诈骗罪探析[A].法学杂志,2006(3):23-25. [11]卢松.金融领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1-122. [12]王哲.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A].前沿,2005(1):65. [1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39.html -
了解详情
、带头斗殴、直接致人伤害行为的犯罪分子。 2、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出于故意。对于危害结果,有的是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有的是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常见的 月第1版,第287页。 [7]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93页。 [8]刑法第29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24.html -
了解详情
罪无犯罪对象呢?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传统刑法理论长期以来忽视对犯罪对象的研究,对犯罪对象缺乏正确的认识。但仅从脱逃罪的客观方面来看我们确实看 时候,我们不应仅仅从客观方面认定,否则的话我们便很难区分破坏交通工具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和盗窃罪,而应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对该类危害行为的正确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6.html -
了解详情
,则不应纳入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都是故意犯罪,只有在行为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性质的情况下,才能够要求他对自己的 仍应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参见王东阳、樊洪:《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16期。 [6]参见张波:《对未成年人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35.html -
了解详情
而使用信用卡,实质是恶意透支行为。(注:丁寿兴硕士论文:《关于信用卡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印,第49页。)瑞士刑法典第148条规定: 实施的犯罪形态。基本特征是:主观上基于一个确定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数次活动合成一个犯罪行为;分次实施危害活动; 侵害同一被害人的同一客体。(注:姜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97.html -
了解详情
人行为仍属于无限防卫,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二、刑法二十条第三款规定暴力犯罪的对象研究 (一) 对新《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行凶的理解 刑法典第 的犯罪中去,即以立法明确列举加授权司法具体判断相结合的立法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规定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便于理解和实践操作 。 第四种观点认为,因为暴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62.html -
了解详情
则不应纳入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都是故意犯罪,只有在行为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性质的情况下,才能够要求他对自己的 仍应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参见王东阳、樊洪:《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16期。 [6] 参见张波:《对未成年人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