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20]这标志着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已趋于成熟,但在当时,公法和私法的发展却并不平衡。这是因为古罗马以简单商品经济为标志的 平等 平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各派思想家论述得最多的理念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均于宪法中确定的基本原则,尽管其实质内容各异,然平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811.html -
了解详情
法治和人权[22]。相对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仍在探索之中,使用宪政的提法正好可以澄清人们的思想混乱,避免执政理念的模糊。对于中国政治方向和 能力。 三、明确提出宪政目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每个执政者,都应当明确自己的执政理念,进行政治选择,中国共产党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255.html -
了解详情
,有的则造福于私人。”[20]这标志着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已趋于成熟,但在当时,公法和私法的发展却并不平衡。这是因为古罗马以简单商品经济为标志 平等 平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各派思想家论述得最多的理念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均于宪法中确定的基本原则,尽管其实质内容各异,然平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10.html -
了解详情
理念的现实意义。 树立良好的司法理念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必然要求,也是正确区分理想法治社会目标与现阶段改革步骤的制定的深层理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 ,正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一样,法治社会可能也不过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前面或许有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制度。只有充分的发挥现代司法理念的价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62.html -
了解详情
宪法。现行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在对国家的治理上,我国顺应了历史潮流,已开始转向全面的 。因此,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念的关系角度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法理学阐释,它的法理基础来自于我国宪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html -
了解详情
的程序性与实质性展开阐述,进一步充实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建立在交往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协商民主过程必须基于法律而展开。商谈 探索制度供给,推进行政决策民主化。{17}(P73)而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诉求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的突出表达,就是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7652.html -
了解详情
与法治在当前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定位。民主与法治从理论上分属两个学科范畴,二者在基本理念、适用范围、价值基础及其与权力的关系上均存在本质区别甚至对立 的本质要求和最终归宿,依法治国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依法治国(法治)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325.html -
了解详情
得以产生的宪法性原则在我国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中国宪法中某些条款可以成为宪法性基础,但比较间接,且过于牵强。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宪法不能成为我国行政程序法 说”(第5条说),认为宪法第5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行政程序法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31](2)两个条文说。该说认为,宪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398.html -
了解详情
执政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立志进行改革,坚定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方略,转变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建国战略方针,果断地将执政党和国家的工作 拙著中已经作出,请参见陈云生:《宪法人类学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及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编第七章第三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89.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首先必须系统研究和妥善解决有关依法治理主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探索发展依法治理主体理论和完善依法治理主体制度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本文从如下 法治环境,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分工合作性,各个依法治理主体扮演特定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方式,分工配合地实施依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