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113. [74]参见李立丰:《美国刑法犯意研究》, 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65。 [79]参见劳东燕: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 [80]Lothar Kuhlen,见前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70.html -
了解详情
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张绍谦、孙战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1113。 {74}参见李立丰:《美国刑法犯意研究》, 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65。 {79}参见劳东燕: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政法论坛》2009年第1期。 {80}Lothar Kuhlen,见前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2.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的场合 按照一般生活常识,被害人受伤后需要接受治疗,而医疗存在一定风险是众所周知的公认事实,被告人应该能够预见。再者,被告人导致被害人受伤和被害人因此需要接受治疗之间 关系的判断上,不能简单地将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照搬到刑法的应用中来,也不能从哲学的层面上推论刑法因果关系,而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000.html -
了解详情
仅从表而上凭经验加以判断.就极易得出错误的因果关系结论。故此.刑法因果关系总是隶属于结果的.在一件具体的案件中.有客观结果就必有 哲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 97 . 「5 ]高明暄、马克昌.刑法学(上)[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 353 -354 . [6]胡学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2.html -
了解详情
同层面的内容,其和自然科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不完全一致,而应当从规范立场出发加以判断,即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上,首先应当从 》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21 页。 [9]参见赵秉志主编:《 刑法争议问题研究}} (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376 页。 [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97.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况,难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我国犯罪构成研究视角不能保持一贯性,使得定罪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研究也难于深化。例如,有人提出取消犯罪客体,的确很有道理, [5] 的是,必然与偶然两种因果关系之分实际上把刑法因果关系局限于因果规律,用因果规律揭示的可能性去分析已经发生的刑事案件中的因果事实,以必然和偶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的;但在某些特殊或特定情况下,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会发生改变,原本不会出现的结局和结果出现了、发生了,这种发展趋势和结果,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中又 便转化为原因了。 刑法因果关系是哲学中因果关系有的是在刑法学上的具体运用。因此,在研究和解决刑法因果关系时,必须应用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原理作为指导,离开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83.html -
了解详情
地产生了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并且强调,只有这种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该说,对于绝大多数犯罪,都能用必然因果关系 实践问题。在查办贪污贿赂犯罪的过程中,很少讨论因果关系的问题(当然不是说贪污贿赂犯罪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了),但由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943.html -
了解详情
凡介入人的自由、故意且明知的行为, 或者异常性因素,才能中断因果关系,在刑法中,法院经常通过借助根植于普通观念中的因果区别,同时强调自愿介入和非正常或者偶合事件作为否定责任的因素(注:哈特霍雷诺著:《法律中的因果关系》(英文版),第二编。)。而在英美普通法理论中,有人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73.html -
了解详情
介入人的自由、故意且明知的行为, 或者异常性因素,才能中断因果关系,“在刑法中,法院经常通过借助根植于普通观念中的因果区别,同时强调自愿介入和非正常或者偶合事件作为否定责任的因素”(注:哈特霍雷诺著:《法律中的因果关系》(英文版),第二编。)。而在英美普通法理论中,有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