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却未能弥补这个立法漏洞。法人是与自然人并列的一大权利主体,但《民法通则》对法人分类的规定与各国通行的立法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民法通则 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⑤参见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208页。⑥参见梁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65.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各国经验,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是不可抗力。我国《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确定512地震是否为不可抗力,应当研究 ,应当进行成年监护。[12]我国目前还没有规定成年监护制度,因此,笔者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在制定《民法总则》或者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338.html -
了解详情
是否终止不明的问题,以及代理权是否发生不明的情况。参见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魏振瀛:《 比如在代理人持被代 理人的“介绍信”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根据前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被代理人和相对人串 通起来,代理人可能立刻倾家荡产(根据习惯,介绍信中用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523.html -
了解详情
)》却未能弥补这个立法漏洞。 法人是与自然人并列的一大权利主体,但《民法通则》对法人分类的规定与各国通行的立法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民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5]参见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208页。 [6]参见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756.html -
了解详情
,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上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传统民法上规定的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留置权都是物权,我国民法 类目的划分存在的问题。《中图法》(第四版)对民法这一类目的划分为: D923民法 D9231总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权利主体、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入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59.html -
了解详情
否定口头证据规则(parolevidencerule),《合同法》第61条和第125条关于合同解释的规定,有些方面与口头证据规则的内容或功能相符,是否就解释为承认了口头证据 恢复原状,并且只是利益关系意义上的恢复原状。 〔9〕王泽鉴:《民法总则》,三民书局2000年9月版,第412页。 〔10〕在学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144.html -
了解详情
可支配的财产对象,无法与客体对应,故该部分不独立成编,而纳入入编中规定。 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以建立行为秩序为宗旨,从而弱化了主体和客体制度,即使对于行为 与具体制度之间的矛盾来看,可以发现民法典立法模式存在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既民法总则确立了基本抽象权利,而各篇、各章和各节一步步将其具体化,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974.html -
了解详情
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并无本质的区别,连苏联法学家也认为私人所有权也适用所有权的一般规定。[63]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为地进行这种区别,是为了更好的分而治之 民法通则在第二章公民标题之后,用括号注明自然人。[96]在佟柔教授主编的《民法总则》中写道: 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的范围,在我国民事生活中,从事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44.html -
了解详情
,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上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传统民法上规定的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留置权都是物权,我国民法 类目的划分存在的问题。《中图法》(第四版)对民法这一类目的划分为: D923民法 D9231总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权利主体、法律行为、诉讼时效等入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79.html -
了解详情
“口头证据规则”(parolevidencerule),《合同法》第61条和第125条关于合同解释的规定,有些方面与“口头证据规则”的内容或功能相符,是否就解释为承认了“口头证据 的恢复原状,并且只是利益关系意义上的恢复原状。〔9〕王泽鉴:《民法总则》,三民书局2000年9月版,第412页。〔10〕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