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额而使用信用卡,实质是恶意透支行为。(注:丁寿兴硕士论文:《关于信用卡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1995年印,第49页。)瑞士刑法典第148条规定: 实施的犯罪形态。基本特征是:主观上基于一个确定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数次活动合成一个犯罪行为;分次实施危害活动;侵害同一被害人的同一客体。(注:姜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09.html -
了解详情
消费还是用于发展生产、为职工解决福利待遇等用途,并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 对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存在的形式问题,刑法学界存在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的 间接故意。( 注:夏朝晖:”试论合同诈骗罪“,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上述分歧在普通诈骗罪中同样存在。对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对诈骗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4.html -
了解详情
同非法取供通常间隔时间较短,非法取供方法的影响依然强烈,而且,犯罪嫌疑人通常还没有聘请辩护律师;另一方面,审查逮捕时检察机关未能发现侦查机关的非法取 Press,2001:2. {2}龙宗智.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0,(6):2223. {3}杨宇冠.非法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122.html -
了解详情
,促进理论即可在与非实行行为相联系的物的认定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故意犯罪行为是犯罪决意驱使下人的身体动静,[26]实行行为以外的非实行行为对实行行为的促进 着犯罪工具没收的规范化。因此,对犯罪工具没收理论研究的重视将成为必然,完善的没收规则也必将应运而生。除本文讨论的问题外,没收制度的性质及与财产刑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388.html -
了解详情
诽谤罪及网络诽谤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46条第1款的规定,所谓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坏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该条第 成为网络诽谤之刑事责任问题研究的重点,同时这也是网络诽谤案公诉较自诉更需要重点把握的。 二、近年来中外网络诽谤案件概览 网络诽谤之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已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33.html -
了解详情
定的关系及其适用条件的判断。在我国以往关于共犯理论的研究中,对向犯问题一直备受冷落,相关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鉴此,笔者拟就对向犯的若干问题略陈 行为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原本不处罚一方的参与行为引发了对方的原发性犯罪故意进而导致法益侵害结果发生的情形。例如,音像店店主本不出售淫秽光碟,但顾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098.html -
了解详情
定的关系及其适用条件的判断。在我国以往关于共犯理论的研究中,对向犯问题一直备受冷落,相关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鉴此,笔者拟就对向犯的若干问题略陈 行为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原本不处罚一方的参与行为引发了对方的原发性犯罪故意进而导致法益侵害结果发生的情形。例如,音像店店主本不出售淫秽光碟,但顾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826.html -
了解详情
罪并罚,其理由是行为人的行为分别出于偷税(或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故意,而实施了两个行为,宜以两罪罚之。 刑法第205条规定, ]刘宪权,阮传胜.关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几个争议问题的分析[J].法学,1999(6):34. [6]赵秉志.中国特别刑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770.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定时,通常将其转换为对实行行为着手的研究。因为,只要解决了实行行为的着手问题,就能准确地区分具体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也就能够明确犯罪 诈骗罪为例,只有行为人开始实施具体的索赔保险金的行为才能被认为是实行行为,而之前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之时,尚不能认为是保险诈骗罪的着手。[3] 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36.html -
了解详情
罪并罚,其理由是行为人的行为分别出于偷税(或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故意,而实施了两个行为,宜以两罪罚之。 刑法第205条规定, ]刘宪权,阮传胜.关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几个争议问题的分析[J].法学,1999(6):34. [6]赵秉志.中国特别刑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