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成为可能或者变得更为容易。二是不作为犯的责任。不作为犯中的因果关系明显有别于作为犯中的因果关系。在不作为犯中,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没有 体制构成的过失。管理过失是过失不作为犯,可归入前述不作为犯的责任范畴之中。 [45]对造成严重后果是否要求行为人具备明知的问题,刑法理论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911.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不应让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果性)的结果承担责任。参见[日]西田典之:《刑法总论》,弘文堂2006年版,第316页;[日 .365ff.;等等。 [11] 参见[日]山口厚:共犯の因果性の一断面, 载《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过失犯论不作为犯论共犯论》,成文堂200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61.html -
了解详情
该当构成要件的事实,脱离者不承担作为共犯的责任,这种切断了共犯因果关系(物理的因果性以及心理的因果性)的现象,就是刑法理论上的共犯关系的 2版),成文堂2007年版,第472页。 [32] 参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Ⅱ》,有斐阁1975年版,第384-385页。 [33] 参见[日]山口厚:《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5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是否应对先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尤其在因果关系不能查明时,这一问题不容回避;在承继共犯问题的处理上,国外刑法理论主要存在肯定说、否定说、各种 .;等等。 [11] 参见[日]山口厚:'共犯の因果性'の一断面, 载《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过失犯论不作为犯论共犯论》,成文堂2006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0.html -
了解详情
非法拘禁,因行为人对被害人人身自由受到持续性侵害的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成立非法拘禁罪共犯,但参与保管、使用不明财产的行为,与其说其行为导致公职 H. Beck,2003. {3}[日]平山干子:《不作为犯与正犯原理》,成文堂2005年版。 {4}[日]西田典之:《刑法总论》(第2版),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993.html -
了解详情
间接模式的各个侧面未必是有意识地为了贯彻自我答责原理而加以展开的,尤其是在重视因果关系要素、缺乏对现代归责理论之理解的自然主义时期,自我答责原理其实是持因果 在心态上认识内容的表面差异,却忽略二者在归责方面共通的内在机理等,以至于不作为犯、身份犯与罪过论在刑法教义学中长年争议不休。笔者认为:刑法学理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764.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则不能适用一部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来处理上述案件,各行为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应当分别证明,这不会因为过失共同正犯作为事实、现象的客观存在以及 》2003年第2期,第45页。 ⑸程新生、汤媛媛:《共同过失犯罪与刑法因果关系从误射行人案切入》,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第3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232.html -
了解详情
而受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哲学影响,学者试图在因果概念中寻找一切刑法归责的根据,不再满足于准因果关系理论,而是认为在不作为犯中也存在真正的因果 该风险的防御超出了先行行为所违反的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该在先行为也不能成为先行行为产生保证人义务。{48}Kindhaeuser以事故发生的危险并非来自于超速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2813.html -
了解详情
判断实行行为及其附随情况,然后对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例如,对不作为犯,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之下保障人权的自由主义观点,强调犯罪构成的定型化、犯罪行为的 :法律出版社,2011:177. ⑾对此问题更为详尽的分析,请参见:车浩.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J].法学研究,2009,(5):9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命令行为人在知道控制物为违禁物品后的合理期间消除控制,此时的持有违反了命令规范,是不作为。第二种情形的持有通常情况下,包括获取持有与维持持有两种行为。获取持有是 ,行为人对这一死亡结果应否负责,必定要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在结果犯的未完成形态中,刑法因果关系也是存在的,如故意杀人行为因故而致被害人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87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