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刑讯逼供。 [6] 屡屡发生的刑讯逼供果真是因侦查人员的素质或主观认识错误而起吗?不可否认,有些刑讯逼供确实跟个别警察的品质有关。在媒体 一种司法工作人员的“豁免”和“特权”,是作为审判者的司法人员对作为侦查者的“司法人员”(广义上的,按照刑法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规定也是如此)一种职业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1.html -
了解详情
的解释论学说之争。形式的解释论与实质的解释论反映在刑法上,就是形式的刑法解释论与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争。[9]法律解释论关于法律解释的目标向来有主观 的力量,这种力量反对我们认识自己的无知。意见就是压制提问的东西,意见具有一种奇特的扩大知识的趋向。[37]培根更是认为这是人的固有的错误习惯:人类智力还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7827.html -
了解详情
为故意杀人。根据共犯理论,由于自杀行为体现着自杀者处分自身生命的自由,并非刑法上的不法行为,所以在帮助自杀的案件中,根本欠缺自杀者与帮助者之间区分正 他人之无罪责行为:①利用他人之无责任能力行为,②利用他人之(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行为,③利用他人之宽恕罪责事由行为;(5)利用他人之构成犯罪行为:①利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377.html -
了解详情
,这样的结论是无法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刑法上存在被允许的危险理论。可见,刑法并不是要消除风险,恰恰相反,刑法允许并保护某些风险的存在。其次,刑法也不 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其中有着致命的逻辑错误。实际上,将一行为规定为行为犯或者危险犯也是建立在以前对实害结果的认识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们发现这种行为与实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997.html -
了解详情
评价错误,不影响加重法定刑的适用;行为人对同一法条中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的事实认识错误(如误将抢险物资当作军用物资实施抢劫),也不影响加重法定刑的适用 高的要求。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在1997年刑法典施行以前,我国有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刑法,例如1987年《海关法》第47条首次对单位犯罪作出了规定,运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964.html -
了解详情
被推翻的刑事判决本身,在法律依据、诉讼程序、定案证据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或错误。为了实现刑事司法的公众认同,维护刑事司法的权威性,刑事司法应当做到三点: 的道路。而被告人认罪服法、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和危害,认识到法律对其行为的制裁是正确的,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474.html -
了解详情
被推翻的刑事判决本身,在法律依据、诉讼程序、定案证据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或错误。为了实现刑事司法的公众认同,维护刑事司法的权威性,刑事司法应当做到三点: 的道路。而被告人认罪服法、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和危害,认识到法律对其行为的制裁是正确的,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468.html -
了解详情
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只要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就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该说由奥地利诉讼法学家格拉泽(Julius Glaser)创立,经由 所以,判断的资料只能是案件本身所存在的各种客观事实,而不包括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否则,因果关系的判断就会与罪过的认定相混淆。根据台湾学者林山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005.html -
了解详情
。[24] 学者们对于正当化事由与可宽恕事由的区分争议较大。在早期法律史上,英国刑法中正当化事由与可宽恕事由的区别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25]但两者间 竞技、医疗行为、机械故障、被害人同意等属于正当化事由;未成年、精神病、醉态、认识错误、受胁迫、受挑衅等属于可宽恕事由;双重危险禁止、外交豁免、证据豁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538.html -
了解详情
,而不是犯罪故意;主观认识错误,进而发展到明知不能对征管人员实施暴力、威胁,而实施暴力、威胁行为,其主观上就是故意了。在《刑法》理论上, 与税收犯罪通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⑤参见周道鸾主编《刑法的修改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48页; 主要参考资料: (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2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