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的性质,寻找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法国和意大利学者从时效上寻找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据,提出“取得时效说”。MeyerFischer提出“权利外像说”,基尓克 了法律上的因素,松弛了事实上的关联。[22]既然如此,主张善意取得制度的学者何以通过占有的观念化对物权的公示加以补救。这必须在大陆法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310.html -
了解详情
。《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涉及动产物品时,占有即等于所有权证书。”由此条可知,法国法的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这是因为,唯有动产适用于占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共同共有财产的善意取得。此条解释中的“共有财产”显然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而且就此司法解释演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72.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程度维护所有权人的利益,保证所有权安全,保持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另一方面又侧重维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促进交易便捷和保护交易安全。当在保护真正的权利人与保护善意受让人之间 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7、李建华傅穹:《论占有与善意取得》,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3期8、王利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67.html -
了解详情
论者认为我国未来立法应采取如下制度设计:在受让人无偿取得财产时,并不当然发生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所有人享有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但同时赋予受让人相对于所有人的先 受让人欲取得质权、留置权都需受让动产的交付,因受让人都已直接占有动产,其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动产权利,这是没有疑义的。在以指示交付作为财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0.html -
了解详情
929条第1句的转让方式向受让人交付了他人所有的物,那么,这个受让人———如果是善意的———即可根据第932条的规定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所有符合第929条第1句的 、遗失或以其他方式被丢失的,根据第935条的规定,排除动产的善意取得。无权出让人占有丢失物的权利表象不是由所有人造成的。因此,立法者视所有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85.html -
了解详情
现行登记效力制度出发进行论证。例如,梅瑞琦、汪淑华认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是占有、登记表征本权;其制度基础是登记生效主义,赋予登记以公信力[ 不动产登记簿的普遍公开性,任何人均不得宣告自己不知道登记的内容,这样,主观意义的善意已经不再有可能得到确认。[29]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它没有认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1.html -
了解详情
契约有效。 [26] 因此,在这种视角下,按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模式,适用善意取得以无权处分合同有效为要件;按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不以无权处分合同有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此外台湾学者姚瑞光认为善意受让人取得权利,非因占有所生的效力,而是基于法律行为而生的效力,因此善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16.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发挥作用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公示的公信力是动产善意取得的逻辑依据。占有的公信力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包含着一项得到法律支持的推定: 的经营者购得该动产的,所有权人等权利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受让人不能受到善意的保护 如上,全国人大法工委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物权法草案)》第10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365.html -
了解详情
不经登记即可取得物权的,依照其规定。” 让与人对动产的占有,具有足够的权利的外观,善意信赖这种权利外观,使第三人与让与人之间发生了交易 评析与思考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泽鉴。民法物权(用益物权 占有)「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347.html -
了解详情
无权处分而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律原因的不足的效力。这里强调的是,受让人善意、占有保护或登记的公信力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补足”,而不是“补正”。自 5]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肖厚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9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