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补强范围,理论认识与实践做法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及司法实际,从犯罪构成方面进行口供补强。 1.犯罪主体。对于犯罪主体的补强应视 隐蔽性;二是证据本身在内容上蕴含了隐蔽性信息。 在规范性文件中,两高三部于2010年6月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四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460.html -
了解详情
将其作为其他任何名义下的犯罪来处理。因此,除刑法理论上应对其正名以外,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应该停止将其作为犯罪来处理,以避免错误地使有关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 实施安乐死最关键之处。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方面:一、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判断,病人患有不治之症,已无法挽救其生命;二、病人在临近死亡期间,伴随有难以忍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38.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做出专门规定;在刑法和民法通则中,则有专节或专章分别对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本文所讲的法律责任,是在它的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的,即 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法律责任,象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再次,财产责任仍然是行政责任的重要形式,象赔偿损失、罚款;最后,行政责任也包括人身责任,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97.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做出专门规定;在刑法和民法通则中,则有专节或专章分别对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作出规定。本文所讲的法律责任,是在它的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的,即 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法律责任,象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再次,财产责任仍然是行政责任的重要形式,象赔偿损失、罚款;最后,行政责任也包括人身责任,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2.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罪过规范的完善,需探讨删去必然故意的规定,完善犯罪过失的规定,改进关于刑法上认识错误的规定;关于行为规范的改进,宜注意明确规定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的等同性 认识之可能同样具有模糊性,也需要司法人员在综合分析案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判断,与谴责在表达的含义上并无本质差异。因此,澳门刑法典第16条对谴责一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46.html -
了解详情
推导出的认识。[ 24 ]既然与刑法规范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同法律因果关系或者称客观可归责性要求的法律性挂上了钩。由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一般 强调高度概然性,但其概率高低的判断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②这就是以往刑法中所提到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③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如果乘客催促出租车司机开快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23.html -
了解详情
推导出的认识。[ 24 ]既然与刑法规范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同法律因果关系或者称客观可归责性要求的法律性挂上了钩。由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一般 强调高度概然性,但其概率高低的判断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②这就是以往刑法中所提到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③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如果乘客催促出租车司机开快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79.html -
了解详情
推导出的认识。[ 24 ]既然与刑法规范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同法律因果关系或者称客观可归责性要求的法律性挂上了钩。由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一般 强调高度概然性,但其概率高低的判断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②这就是以往刑法中所提到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③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如果乘客催促出租车司机开快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74.html -
了解详情
中推导出的认识。{24}既然与刑法规范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同法律因果关系或者称客观可归责性要求的法律性挂上了钩。由于客观归责的判断一般是 强调高度概然性,但其概率高低的判断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②]这就是以往刑法中所提到的因果关系的错误。 [③]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如果乘客催促出租车司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896.html -
了解详情
意识作为未遂犯的可罚性根据。只是在法敌对意识的判断上,引入了一般预防观念,以是否会动摇公众对法秩序有效性的印象作为判断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法敌对性 指出: 被告人张筠筠、张筠峰意图运输毒品,实际运输尸块的行为,属刑法理论上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因此不能实现其犯罪目的,属对象不能犯。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