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际上是在降低为公众所承认的公权力掌握者的资格限制,从而放宽对权力操作者的道德要求。这恰恰不是现在人们提倡的所谓“德治”,因为,德治是对公权力掌握者的更 了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也与刑法的基本理念相悖。(一)“廉政账户”的设立违背了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我国现行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2.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强化服从决定的义务感。第六、通过法律解释和事实认定,做出有强制力的决定,使抽象的法律规范变成具体的行为指示。第七、通过决定者与角色分担的当事人的 “安全阀”。第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推翻先例的原则。先例具有拘束力并由此衍生出先例原则的稳定性,这是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大陆法系否认法官有权改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1.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道路交通安全陷入极大的危险中,但法官对其危险是否真正发生,并无审查之义务,也就是说,即使行为人醉酒驾驶的行为并没有对任何人产生具体的危险,也成立危险驾驶 立法的粗糙,毕竟,立法的恰当精确是罪刑法定原则得到贯彻的首要前提。在此例中,于立法时设置罪量要素以体现其与违法行为的区别才是立法贯彻比例均衡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2129.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刑法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价值论等角度衡量,将聚众淫乱行为犯罪化缺乏合理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是刑法对道德领域的入侵,易 非犯罪化指标。 (二)刑罚量指标 犯罪圈涉及的是罪与非罪的问题,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除此之外,刑法立法中还有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其是另一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157.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但法是有理性的,不应当超越其应有的界限;同时,只有这样才合乎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才和立法原意相一致。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是借鉴德日等 法益,既不与遗弃罪的体系位置相冲突,又能满足保护弱者利益、弘扬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现实需要。 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理解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78.html -
了解详情
研究所呈现的,涂尔干最初认为,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体系,即集体意识,是与缺乏社会分化、与社会角色的相似性混为一谈的,但经过后来的理论发展 就会忽视对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同时,刑事实体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刑事程序法上的无罪推定原则及其相关原则、制度使得国家不断加强对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的人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977.html -
了解详情
从何而来?须知,人类从蛮荒到文明与法治,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法治的根据是什么?笔者以为,根据是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道德和理性,它们使人类懂得选择最 的,写入刑法典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最为重要的是,罪刑法定原则是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内在要求,且罪刑相适应原则亦能彰显合比例思想。 (三)欠缺精准性 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21.html -
了解详情
。 1.从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来看 众所周知,犯罪构成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基于对封建罪刑擅断的憎恨而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物。如同法无 吗?对此,也许有人会提出,像中国现行刑法典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规定那样,将义务冲突明确规定为是不构成犯罪的行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是,刑法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697.html -
了解详情
收容者应根据其不同的法的地位给予相应的处遇,法的地位不同,受处分者的权利与义务也有差异。 三、矫正处遇的历史发展 世界矫正处遇的雏形最早产生于中世纪后期 所说的不定期刑是指教育刑立场对相对不定期刑。 {10}无害化政策:指严格执行罪刑法定原则,对所有犯罪行为均按法律给以应有的惩罚,刑的目的是处罚而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77.html -
了解详情
从何而来?须知,人类从蛮荒到文明与法治,也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法治的根据是什么?笔者以为,根据是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道德和理性,它们使人类懂得选择最 的,写入刑法典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最为重要的是,罪刑法定原则是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内在要求,且罪刑相适应原则亦能彰显合比例思想。 (三)欠缺精准性 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