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机能,凡是纳入构成要件的客观要素,例如行为、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是要求行为人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故意之所谓意欲。在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⒂[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6页。 ⒃[德]考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致人死亡不应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情形,这是基于分析结果加重犯中的因果关系和在现代刑法中贯彻意思责任原则所得出的结论。以强奸罪为例,某妇女在被 致死的结果加重犯论处,但被害妇女自杀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其次,从贯彻现代刑法意思责任原则的要求来看,只有在行为人对加重结果能预见或至少过失时,才能令行为人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50.html -
了解详情
之下。首先对于不作为,有学者评价道:不论行为人多么希望结果发生,他既没有控制因果关系的发展,也没有目的实现的努力。[3] (P27)其次对于因为过失犯罪不以结果 自由行为犯罪中,情况更为复杂,但是总的原则是只有行为人直接的追求的目的性才是刑法中的行为。综上,我们认为从事实描述的角度,在所有的犯罪样态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48.html -
了解详情
,这个规定系构成要件要素之结果(结果犯),而因而致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之意。[1]114 笔者认为,因而致婚姻无效之裁判或撤销婚姻之裁判 字第一三七号判决[J].月旦法学杂志,2003(94): 262. {10}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1}陈兴良.作为犯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950.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内容;(4)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是所有犯罪故意必须具备的认识内容。由上可知,刑法理论界一致认为故意犯罪行为人应当认识到的构成 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46页。 [34] 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35] 参见马克昌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也要运用刑法手段来处理。在这样的场合,传统的因果关系、故意与过失、正犯与共犯等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 〕.日本:法学期刊,(38卷2号):102 - 103. [14][日]曾根威彦.刑法总论?新版[M].日本弘文堂,1995.90. [15][日]曾根威彦.放火罪の保护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767.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也要运用刑法手段来处理。在这样的场合,传统的因果关系、故意与过失、正犯与共犯等观念也就会发生变化 J〕.日本:法学期刊,(38卷2号):102 - 103.[14][日]曾根威彦.刑法总论?新版[M].日本弘文堂,1995.90.[15][日]曾根威彦.放火罪の保护法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740.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具体测量确定的危害结果[⑥].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和现实危险[⑦].第三种观点认为,危害结果是 认识内容;(4)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是所有犯罪故意必须具备的认识内容。由上可知,刑法理论界一致认为故意犯罪行为人应当认识到的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61.html -
了解详情
犯惹起的犯罪结果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从而也不对其承担共犯责任。 对于脱离者脱离前的行为,从司法实践与有关国家的刑法规定来看,一般也是免予 -419. ⑤即犯罪集团的头目只有在使其他犯罪组织成员确定地放弃犯意,才能成立共犯关系的脱离。对于教唆犯来说,同样如此。 ⑥[日]大越义久.共犯的处罚根据[M].东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204.html -
了解详情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新刑法增设的内容,如何理解第二款“交通肇事后逃逸”中的“逃逸”与第三款“因逃逸致人 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介入了其他因素,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生中断,行为人只对先行的肇事行为负责。二、新刑法第133条第三款“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