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由彭仲文翻译、大东书局1950年出版的《苏联刑法总论》〔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苏维埃 危害性程度区分罪与非罪;四是强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刑法理论问题。 〔二〕徘徊时期〔19581977〕 1958年以后,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60.html -
了解详情
本世纪初德国学家贝林格首先提出了系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使构成要件上升为刑法总论的概念。犯罪构成是刑事法律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的理解与看法。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体系及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由资产阶级刑法学家首先提出并创立的,是资产阶级反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900.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主义学说,另一种倾向为自由主义学说或个人主义学说。这种启蒙的自由主义思想为罪刑法定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启蒙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 《罪刑法定主义》[M],世界思想社,1982年; 8、木村龟二,《刑法总论》(增补版)[M],有斐阁,1984年; 9、内藤谦,《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5.html -
了解详情
能够更好地处理犯罪定型与法文语义理论、预测可能性理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刑法解释限度;预测可能性;法文语义;犯罪定型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一 [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7). {8}[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658.html -
了解详情
与确定性的品质,一方面与主观性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与抽象性和宽泛性区别开来。对刑法解释限度客观性的强调意味着限度的立场是客观性而非主观性的;意味着限度的自身标准 [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7). [8][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45.html -
了解详情
页。 [12]同前注[1],第281页。 [13]参见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4225页。 [14]对于作为构成要件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21]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05.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规范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之间差距的方式来解决的。而提供这种契机的正是刑法中的模糊性语言。 法律语言大多来自日常用语,而日常用语的含义经常并不是那么明确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21)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973.html -
了解详情
恶缘,意味着犯罪是对规范秩序的破坏。规范关系意味着社会当中的底线秩序。刑法的功能在于恢复社会关系当中被犯罪所破坏的规范关系、规范秩序,也就是说,社会的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5][德]约翰内斯韦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M].李昌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6]周光权.违法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是法定原因。(3)刑罚功能说(function of punishment )。此说认为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意义(价值)在于从许许多多因果关系中确定何种因果关系同刑事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现在的通论。参见(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72.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涉及对行为的法律评价的权力分配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考察。具体说来,刑法中体现灵活性的立法技术主要包括模糊性语言、规范性的法律概念、概括性规定、弹性 1964年版,第75页。 (24)参见: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4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