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的界限?本文仅论述抢夺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二)刑法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是指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公私财物的 ,因而也可以与职务侵占罪相区别。这个定义,事实上使盗窃罪成为侵犯财产罪的兜底规定,即凡是值得科处刑罚的非法取得他人财产的行为,只要不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754.html -
了解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 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4122.html -
了解详情
两行为已成为相互独立的行为,故应根据具体情形分别定罪处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继续”并不同于继续犯中的“继续”。继续犯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法益 很多的不同。按照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可见,如果行为人在盗窃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374.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权利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抢夺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 犯罪。 综上,携带凶器抢夺因为具有了与抢劫犯罪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从而被刑法规定为抢劫犯罪,也就是充分运用刑罚威慑力的结果,有其一定意义上的立法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76.html -
了解详情
因而确定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能离开刑法的具体规定。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因而公私财物就是诈骗罪的诈骗对象。 表面看来,对于诈骗 。理由是诈骗犯罪与其他财产犯罪一样,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因而财物应是以有形且其位置可移动并能使人持有、控制为前提条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64.html -
了解详情
与诈骗罪的界限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1)主观 实施的数次犯罪,触犯同一罪名,所谓触犯同一罪名,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是指触犯性质完全相同的罪名。行为人的行为只有同时符合上述四个要件才能构成连续犯。连续犯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175.html -
了解详情
有所不同。失控说立足于财产所有人或占有人的角度、保护合法权益的立场看待危害结果, 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 既然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失去了对 的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盗窃行为, 会发生侵犯公私财物的管理秩序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中包括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参见张小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82.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对聚众打砸抢,毁坏公私财物的,也与抢走公私财物一样,要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定罪的前提是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罪的构成要件, ,也有著述认为,只有足以危害被害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暴力,才能构成抢劫罪的暴力行为,未达此程度的侵犯人身而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只能构成抢夺罪。例如,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64.html -
了解详情
虚假证据欺骗法院,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 第二种观点认为,诉讼诈骗行为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作虚假陈述,提出 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372.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欺骗法院,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3] 广义的诉讼欺诈,是指为了达到非法的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作虚假的 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2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