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可能为宪法学理论体系带来有益的变革。但是我们看到尽管“立政”一词避免了杜撰词汇或生造词汇之嫌,它仍然是不为 。[11]参见[美]迦纳著、林昌恒译《政治科学与政府》第三册《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06-807页。[12][意]萨托利,《“宪政”疏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24.html -
了解详情
的意义上明了我国宪法制度和宪政进程中面临的悖论,从而给宪法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问题意识,为宪政改革提供一些可能的线索。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第二部分就专门 。传统的法律解释往往是一种司法技术,但是,随着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进入法学界之后,法律解释往往变成了一门理论或者学说。参见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146.html -
了解详情
俾使新概念具备客观性,避免独断, 六、以宪法概念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以宪法概念思维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如何在规范与事实确立恰当联系,解决宪法 法系的趋同使我们非常有必要熟悉判例法国家法官的活动,对有别于制定法体系的法官法的创制和发展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七,以宪法概念思维蕴涵着宪法发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80.html -
了解详情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页。 [13][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56页。 [18]刘茂林:《中国宪法学的困境与出路》,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19]刘茂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666.html -
了解详情
的切入点。我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违宪审查,但近年来出现的诸多社会事件都可以从宪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属于宪法事例,是宪法理论与宪法实务不受任何限制的环境 规范领域的界定,应当分析各该规范之文义,并探知其发展沿革、特性及体系,再参酌社会统念与价值秩序,以作出妥善之界定。[35]不管怎样,对基本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946.html -
了解详情
自我观察。后二者都涉及到对宪法规范的解释,但前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立宪者原意说,倾向于主观论;而后一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则是文本意图说,倾向于客观论 权力标准与一般的元首职权标准都是基于宪法文义的认定方法。尽管二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不能否认,从宪法学的视角来看,宪法文本始终是认定国家元首的首要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49.html -
了解详情
,这是历史局限所致,建国初期我们还不可能对民主国家权力的理论有深刻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军队的职能是对付外部侵略、巩固国防,但军队和警察在功能上有 ] 杨海坤主编:《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8]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董果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514.html -
了解详情
同意这样的观点:宪法惯例是连接法律与政治的桥梁,是两者的综合表现。[50] 四、余论:对中国宪法学的相关思考 本文之所以选取宪法惯例作为考察对象,一方面是在于它 惯例的效力》,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章志远:《宪法惯例的理论及其实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肖潇:《宪法惯例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73.html -
了解详情
了深刻影响。不过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法学理论中,价值论明显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宪法学的研究,是否能够从价值论的封锁下突围,进而以一种客观的 也叫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④]一切社会科学研究都必然要向结构主义靠拢,[⑤]法律体系本身便是一种结构,皮亚杰也曾从结构主义角度对凯尔森的规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939.html -
了解详情
的平衡论、控权论和服务论等学说百家争鸣,却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如果我们将之置于宪法及宪法学的视野中,关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则将出现柳暗花明的 物品的范围实质上可以归结到共同体成员的人权需求。基本权利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因各国的具体国情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基本权利的范围影响着行政法的疆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0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