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未成年人犯罪,从一定意义上讲更多的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从 未成年人年龄、智力发育程度的限制,通常很难理解控辩双方争辩的实质内容,不知道如何行使诉讼权利。有辩护人的参与,就能为其及时提供需要的法律帮助,有效保护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051.html -
了解详情
内的制约 在改革实验中,法律上的障碍之一,是被取保候审人发生逃匿行为时如何处理。由于除了没收保证金和罚款之外,没有其他制裁措施,加之追逃成本高,证明保证人 只有人情、关系保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2、犯了罪就应关在监狱里 7、未成年人犯罪恶化,危害性也在增大,扩大取保候审有3、坚决不同意将抢劫犯放掉、他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46.html -
了解详情
、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 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 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同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550.html -
了解详情
而强烈情绪所支配的、冲破微弱的意志力自控而实施的造成社会危害的,依照刑法应予处罚的行为。[5]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某一特殊时刻比较冲动、易走极端 符合,尽可能地宽缓,其反映在刑罚的适用就是宽容、轻缓、道义。当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受到重视的同时,在校大学生犯因其自身的独特性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80.html -
了解详情
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现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反对以往的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首先要教给学生们的便是如何做人。只有做好人了,才有可能做好学问。学校应对未成年人在 上的鼓励,家长们应该与孩子们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再次是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431.html -
了解详情
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其中第二个条件依赖于刑法条文中有关处罚即法定刑之规定,犯罪嫌疑人即使不具备相对不起诉的条件,但其行为依刑法可能判处三 质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3期。 [8][9]高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起诉方式的改革》,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249.html -
了解详情
精神压力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却远远超过被害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鉴于未成年人强抢少量财物的行为对于社会秩序的侵害要大于对被害人财产权利的侵害, 的特征。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挽救为主的刑事政策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此类案件一般不宜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00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果其行为已构成犯罪, 自首、立功的犯罪分子,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等可以从宽处罚,对教育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于应当从重处罚,对奸淫不满l4岁幼女的要按强奸罪从重处罚等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80.html -
了解详情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特殊性,其判决书也应有其特殊性。笔者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判决书“首部”应主要 。5.被告人的认识和态度。主要是写明被告人经过法庭教育后有什么表示、态度如何。在表述“教育段”内容时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只有在判决书认定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80.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方面围绕“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通过教育、感化及必要的法律处罚措施来挽救失足少年,另一方面,通过特殊的法律规定保护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如何保障寓教于审的顺利开展,是少年刑事审判制度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犯罪原因的差异,使得教育难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1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