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宪法来源正当性。宪法是在人权思想日益成熟为一种理论体系和社会理想后,受特定社会背景制约而诞生的。人权所催生的宪法事实上是社会大众相互妥协后的结果, 2004年版,第46页。[36]对此,有学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认为“有限的宪法典与宽容的宪政制度”所隐含的核心观念是宪法学的研究应该更关注制度的建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73.html -
了解详情
同样具有某种暗通妙合之处。那就是:重说产在的宪法规范体系的自足性和稳定性,胜于重视宪法的规范价值本身。当然,这种倾向如果发展到极致,就可能成为 “良性违宪”这一概念的所有论客们,虽然力图造出一个在宪法学中不见经传的概念,善意地施舍给处于贫困现状的宪法理论,但其实质仅是在于“反哺”传统的理论。进言之,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9.html -
了解详情
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注释:[i]《资产阶级人权的理论与实践》,见《争鸣》1981年第3期;乔伟:《论人权》,载《文史哲》1989年第6期 。[xxvii]《列宁全集》第9卷,第448页。[xxviii]何华辉著:《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7—68页。[xxix](荷)享利范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20.html -
了解详情
本第四代或者说至少是第三代宪法学的泰斗,他一生中主要研究宪法诉讼,当然还研究过代议制度;还有杉原泰雄教授研究的是主权理论,他们都有非常小的领域, 以学者所运用的方法体系来区分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种类别。第一种是宪法哲学的研究。它主要探讨宪法学所涉及的原命题,这部分学者退到宪法学的原点上,力图根本性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084.html -
了解详情
,宪法思维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策略体系,宪法方式为两岸安排合情合理的政治关系定位提供实践机制,宪法理论则构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两岸 ,《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 [26]朱松岭:《国家统一的宪法学原理》,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4页。 [27]参见张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3911.html -
了解详情
而专政则成为基于法律(而不仅仅是政策)的社会主义法治。除非重新出现危及国家根本存在的紧急状态而不得不中断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正常运转,否则就不能突破关于民主 的代表制难题--双重代表制。这里面就不能单纯调用非常现代化的比较宪法学的资源,那些资源里基本没有关于党治国家的理论处理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进入到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234.html -
了解详情
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将思考尽可能地往前推,思考某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否合理,是否成立,是否适用。要想解决疑难杂症的恰当处方,最好努力去探究问题的本源。 的政治方向。 动态宪法观也更能彰显或者提升政治宪法学的科学性,为什么宪法在政治中,如何理解政治中的宪法、作为政治的宪法,如何说宪法首先是政治权力的配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5933.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了任何一个实在法体系不可能永远在一个政治与价值的真空中,也就是规范必然被实践。这本身即可从凯尔森分析应然与实然的理论中合理推导出来。 的诠释。 【作者简介】 王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哲学(法律实证主义)。 【注释】 本文系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798.html -
了解详情
1期。 [10] 陈慈阳:《宪法学》,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53页。 [11] 参见李建良:《基本权利的理论与变迁与功能体系从耶林内克身份理论谈起》 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38] [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61.html -
了解详情
,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吴毓江先生的训诂说,墨子的意思是,利基于主观之喜悦,同时以不妨害他人为限 个人财产(见奚兆永:《评谢、辛新论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当代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 com/Article/economics/2007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5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