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行政义务:(一)停车;(二)保护现场;(三)抢救伤者和财产;(四)报警;(五)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以及听候 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况如果按照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嫌疑人已经驾车驶离现场,则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但是由于这种认定方法没有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31.html -
了解详情
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3.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这里的“逃避法律追究”,既 此,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432.html -
了解详情
轻行为不认定自首而重行为则认定自首有违形式逻辑规则。 比较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与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两行为的轻重,显然是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11]卢三华:《浅谈交通肇事罪的自首情节》,载www. cnjccn. net. 2008年6月28日。 [12]滑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6.html -
了解详情
轻行为不认定自首而重行为则认定自首有违形式逻辑规则。 比较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与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两行为的轻重,显然是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11]卢三华:《浅谈交通肇事罪的自首情节》,载www. cnjccn. net. 2008年6月28日。 [12]滑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25.html -
了解详情
成罪的条件,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发生,作为一种结果加重处理也是比较合适的。 (三)行为人交通肇事以后,立即下车查看,发现受害人伤情比较严重,流血较多,而且旁边 第133条》,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⑤刘艳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个案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法法判解》(第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94.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为司法机关正确认定和处理此类案件设置了障碍、浪费了国家司法资源。[1]鉴于交通肇事逃逸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和司法解释都将 或过于自信的意志因素,除非是行为人对所发生事故的无认识。认定行为人是否逃逸,可以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推理,只能得出经查明当事人确未发现发生事故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279.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为司法机关正确认定和处理此类案件设置了障碍、浪费了国家司法资源。[1]鉴于交通肇事逃逸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法和司法解释都将 或过于自信的意志因素,除非是行为人对所发生事故的无认识。认定行为人是否逃逸,可以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推理,只能得出“经查明当事人确未发现发生事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38.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不承担责任的。问题在于这个货车司机竟然跑了,从无责任变成了交通肇事逃逸者。正是因为逃逸者的缺位,才使责任认定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背离了交通事故责任 影响《批复》的效力。 如此看来,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责任认定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责任能够认定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682.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肇事行为具有更加严重的法益侵害性,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罪,仅将其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①]。我国刑法第123条在规定违法交通 交通肇事罪,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内量刑。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 在处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时,不能仅根据行为人对于死亡结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条文中独立犯罪化,制定交通肇事逃逸罪[3]。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范体系,我们是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个法定加重情节处理的,本文在此且 造成伤亡严重后果后,如果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又是否存在共同犯罪呢?笔者认为在这里是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18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