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款领走.但这种利于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刑法规定的贪污罪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以汤的行为不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构不成贪污罪。 必须是:①一方取得财产利益,②一方受有损失,③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有因果关系,④没有法律上的根据。结合本案来看在上报破产安置职工名单时,由于有关工作人员的疏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586.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冒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并给被冒用人造成了损害,且冒用人的过错行为与其侵犯被冒用人姓名权的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冒用人 减轻冒用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冒用他人身份信贷消费,冒用人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贷款或信用卡,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以及第一百九十六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13.html -
了解详情
为与结果之间,如果存在着无A即无B的关系,则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条件说求助于一种思维上的排除法,即设想在该条件不存在时,结果 【作者简介】 周光权,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刑事司法与刑事政策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0.html -
了解详情
低的关联程度即足以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此一来,即使在表面上维持因果关系作为责任根据的地位,其之于后者的意义早已无法与先前同日而语。 其次,侵害结果及 ,蔡圣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21。 [98]参见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9。 [99]许迺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70.html -
了解详情
低的关联程度即足以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此一来,即使在表面上维持因果关系作为责任根据的地位,其之于后者的意义早已无法与先前同日而语。 其次,侵害结果及 与刑法,《法学论坛》2011年第4期。 {25}参见张明楷:风险社会若干刑法理论反思,《法商研究》2011年第5期。 {26}参见夏勇:风险社会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462.html -
了解详情
,就应当将血友病这一事实从判断的基础中排除,A的行为和甲的死亡之间具有条件关系,但并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行为人知道对方是血友病患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21]参见[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版,第176页以下。 [22]参见张亚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3811.html -
了解详情
现象,因而不能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相当性,进而应否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事例2也是如此,因被砍伤而最终发生因 ,是否又能肯定成立杀人罪既遂呢? 【参考文献】 {1}西田典之.刑法总论[M].东京:弘文堂,2006.69。 {2}Claus Roxin,FS Henkel( 197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23.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责任可以按过错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进行分担。而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它具有专属性,即该责任专属于犯罪人,不能在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进行分担 过错是次要原因时,加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也难以成立相当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加害人自然不应对其承担刑事责任,只能按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69.html -
了解详情
的具体内容时,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立法层面(因为刑事立法问题及角度都是客观存在的),此时,往往在一方面仍然从司法角度去分析立法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到 的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基础,而必然偶然两分说则认为两种因果关系都可以成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刑事责任基础,两种学说结论不一但方法无异,都将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不得僭越刑事立法权。⑼有的学者主张在存在多种解释可能时,倾向于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结论。⑽然而,所谓严格解释究竟是什么解释方法或原则?笔者认为严格解释 结果发生并非具有决定性。(29) 笔者认为,应当承认,不及时报告与造成严重后果之间可能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当肯定,不及时报告与造成严重后果之间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0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