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健全的人,但这并不影响自治能力制度为个人主体价值设定的动机。当法律把行为能力授予主体时,主要的意义是宣告了主体的权力,即宣告了自治行为的归属性。 ,当个人主义者走出家门,就会感觉到来自国家、社会观念的法律挤压,各种打着国家或社会共同体伦理烙印的法律关系,把个人主义一层一层缠住。最后,当个人主义者打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3.html -
了解详情
了它的既判效力。区分二审改判权和再审改判权的意义是:二审改判权是法院行使通常审判权的表现,是法院审判权的正当行使和正常行使,除非有例外情况,二审改判权 ,一审法官也很难改变对它业已形成的判断。七、依法改判制度的发展趋势如前所述,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法律适用上的错误,二审法院不得发回重审,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96.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体会和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和谐这一命题的意义。 (一)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构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以下简称诉讼主体 是三大程序法之一,它终将能映射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法治的优越性。 四、用和谐的理念与规范来构建诉讼主体的和谐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整个诉讼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8.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显然已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现今活跃着的民事权利义务的状态,特别是像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及其制度的独特属性和法律要求[40],当然也更说明不了像 行政法律关系,即所谓“行政合同”;而作为其外部法律关系的大量合同法律关系,必须明确,其就是主体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参考文献:[1]于国安、杨建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27.html -
了解详情
技术。在我国,也一直有关于法律行为这一制度的存废之争。据江平先生介绍,在《民法通则》的起草过程中,对采用不采用民事法律行为也有争议。反对的人认为 特殊的概念中的过程。它过高地估计了一般性概念的位阶关系形成的逻辑体系对于发现和理解法律的意义。概念是由一般性的特征组成的,每一个概念都是对其上位阶的概念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72.html -
了解详情
已创造出“适法”意义的法律行为概念,并因此而使法律行为的研究在民法总论中独立成为俄国民法学科的传统(注:尹田著:《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研究》,重庆 :一是选用该语,本身即有混淆社会组织或可成为法律关系之主体,或只构成法律关系之客体的固有区别界线的作用,从而便可将一切社会组织无一例外地变成经济计划之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938.html -
了解详情
有如下几种标准(方法):一是字义(文义)解释;二是依据法律的意义脉络(Bedeutungszusammenhang, 意义关联),亦即体系解释,三是依据历史上的立法 通说认为,此种请求权在性质上属于债权请求权,参见王利明:《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上),吉林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99.html -
了解详情
宪政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建立合理的宪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才长远来看,由于法律政策学对现行宪法本身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甚至贬低或漠视现行宪法文本 还必须政治化。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2001年6月28日)中指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51.html -
了解详情
方案,促使、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另一方面,他又是诉讼的指挥者和案件的裁判者。他在与当事人形成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作为指挥者,他可以尽量选择调解方式 1期,第9页。 [10]王敬藩、张灵:《改革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制度的刍议》,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第72页。 [1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945.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今后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方向和方案,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具体来说,有如下代表性观点: 1.维持论 有些学者认为,民事检察监督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 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有学者专门探讨过民事检察制度的理念转换问题。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议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代表性的学者有两位:一是陈桂明教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7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