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因果关系来判断和发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德日通说采取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的折中说。不同的判断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 {10}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47。 {11}(日)夏目文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13.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 所谓特异体质者,是指因患有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而导致身体素质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在司法实践中,常遇到这样一些案件,行为人对患有心脏病、脑血栓、脑遗血 ,行为人才应对该违法结果负法律责任。但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许多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目前主要的观点和学说有以下三种: 一是条件即原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94.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中国古代所谓兵刑同源,法刑互训。(注: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合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3.35.)所 以,工具化 因果关本身是什么,不 含有责任的因素;二者并不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所以不能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推导刑法上 的因果关系。而我国学者对社会危害性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91.html -
了解详情
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重大事故必须发生在实行公共交通管制的范围内,交通肇事罪具有时空性,也就是说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 界限。 4.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1)行为人肇事行为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57.html -
了解详情
正犯成立范围之虞。具体到上述宫本教授的观点而言,由于它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为出发点展开对片面共同正犯的论述,但正如大冢仁教授所评价的 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⑥转引自(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⑦同注②,第3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38.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 加重结果与基本犯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基本犯已发生危害事实的情况下,基本犯的实行行为同时与基本犯构成要件 书,第88页。 ○27参见前引○17,马克昌书,第657页;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4页;前引○12,吴振兴书,第91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91.html -
了解详情
某看到李某正紧追其后,且李某不停地从地上捡起石块扔向自己,周某不顾一切的欲逃离。当周某从巷道口跑出欲横穿一交通主干道时,被一辆正常行驶的货车撞倒 在刑法中,将某一结果归咎于某人时,就必须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关系在罪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580.html -
了解详情
,可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认定: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轻微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被害人的死亡只与交通肇事有因果关系,而与逃逸行为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适用第三个量刑档次。第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16.html -
了解详情
车辆左转弯发生侧翻后与他人相撞形成,与张某等人的拦截行为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滥用职权罪。第二种意见:张某超越职权, 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赋予农业机械监理部门对无证、无牌照、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农机驾驶员有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手段,但并未赋予农机监理部门有在公路上追赶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690.html -
了解详情
的一种客观联系,只有具有法律意义的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才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客观方面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的 行为人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在本案中,嫌疑人对被害人只有一般的殴打行为,而且在第三者的劝说中已经离开。嫌疑人再次冲上楼是以为被害人不服气,为了出气。如果被害人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305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