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更增加了处理难度,同时,也使共同犯罪的相关问题成为寻衅滋事犯罪中的一大难点。下面通过一起案例,结合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片面共犯等理论对寻衅滋事犯罪 他人的行为共同作用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预见到自己和他人的共同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对这种结果持希望或放任态度。另外,对犯罪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052.html -
了解详情
侵害仍可能发生,这种瑕疵同样与侵害结果之间是一种间接因果关系,但联系极不紧密,不存在明显或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典型案例即本文第一个案例。 这种情形下,与 ,在没有基于特别因素,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按过错承担责任,是被法律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在刑法中有所谓的罪刑相当原则,民法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25.html -
了解详情
同一学说内部的补充完善,最后形成了故意说与责任说的对立。故意说以因果行为论为基础,认为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是故意的构成要素,责任说以目的行为论为基础,认为 说与责任说之争。我国学者对违法性认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故意的关系上,因而其观点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故意说较为接近,而与责任说相去甚远。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19.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中的渎职行为(无论是滥用职权还是玩忽职守)与损害结果之间虽有刑法上的因果联系,却分离时间久远。于是,便出现了这种时间差与犯罪追诉时效的关系问题 陈友聪:《关于对<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有关渎职犯罪部分的评析》,《惩治与预防渎职侵权犯罪指南》2004年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5.html -
了解详情
赃物”容易引起歧义。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跳出原刑法窝藏赃物罪中的“窝藏赃物”理解上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其通常或形式上的“为赃物提供隐藏处所”之内涵,更要看到其 的内容、危害性质以及行为与他人财产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仍希望并积极追求该后果的发生,符合盗窃罪主观罪过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在第一阶段里,支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8425.html -
了解详情
应允许对其实施正当防卫。〔2〕 第 3 页 2。否定说。该说认为我国刑法中的不法侵害仅指犯罪行为,不包括违法行为。只有当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 法律后果后才能确定,但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自无必要。最后,从不作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与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犯罪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0270.html -
了解详情
,如果将刑法理解为裁判规范,那么针对的对象就是法官或者说科学的一般人,在判断行为的性质时就应当立足于行为后,以科学的因果法则来加以衡量。 由于行为规范与 ,单纯主张法益侵害说则未必能够全面地解释刑法中的问题。 (一) 法益概念具有模糊性 法益概念是德日刑法理论的核心概念。然而对于什么是法益,德日学者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77.html -
了解详情
因为此,人们才觉得只要死了人,没理也得有理(尽管死者与他人的行为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人们才会觉得受害者M没有脸在这个村子上活下去而去打骂 现象产生的重要途径。所以,一方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法律。比如,有些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在刑法中规定对激愤杀人、大义灭亲、以私力救济代替公力救济等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417.html -
了解详情
不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肯定说。该说认为我国刑法中的不法侵害不仅指犯罪行为,而且包括违法行为。此说在我国为通说。其具体理 一定法律后果后才能确定,但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自无必要。最后,从不作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与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犯罪对于危害后果的出现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385.html -
了解详情
重要的意义。 2.对用人单位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虽然根据《劳动法》和安全生产的法规可以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制裁,甚至可以根据《刑法》对其主要负责人员进行刑事制裁, 事实;三是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主观上有过错。但这里强调的是在工伤事故中的损害赔偿,有其特殊性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主观过错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30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