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破坏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只是个量刑情节的问题。 三、受贿罪的客观要件问题 关于如何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最早见于1989年11 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事先约定,行为人的行为应按受贿处理,不管以后是否实施实际的谋利行为或是否出现谋利结果。 (二)关于事后收受他人财物的情形 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70.html -
了解详情
列举方法增加个罪规定显然也非长远之计,一是由于此种规定远未能涵盖共同身份犯罪实际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范围,疏漏太多;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犯罪方式 的共同犯罪,载《法律科学》1991年第4期。 {14}张兆松:职务犯罪中的共犯问题之浅见,载《法律 科学》1992年第2期。 {15}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825.html -
了解详情
月未还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一种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职务犯罪,由于其对公共财产使用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双重侵害,历来为我国刑法严厉打击的一个重点 认定。然而,从目前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司法解释仍无法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具体来讲,我个人认为有以下问题: 其一,这一司法解释只列举了多次挪用公款不还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41.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按2000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3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 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累计白四次的挪用公款的数额为5000+8000+10000+12000=25000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7.html -
了解详情
几个问题值得研究:1.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成立挪用公款罪,是否要求挪用人明知使用人的性质为“个人”?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作为个人的公款实际使用 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37页。[④]孙谦主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⑤]钟澍钦主编:《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76.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形态问题。笔者认为,职务侵占罪属目的犯,有未遂和既遂之分。未遂和和既遂的划分标准就是犯罪行为人是否已经实际实现其非法占有“ “自己、本人”非法占有,同时也包含归“其他个人”或“他人”非法占有。如果认为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据为自己占有的行为可以定罪处刑,而归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41.html -
了解详情
为目的、故意、明知等要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刑事推定。 第三,关于贿赂行为的推定。主要涉及到司法实践中行为性质的认定问题,而非贿赂数额问题。可 中的作用》,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25)游伟:《反腐败与当前职务犯罪的刑事政策》,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3年第1期。 (26)《联合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742.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职务犯罪,与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财产罪一样,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对其携带挪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559.html -
了解详情
,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出现所有者缺位时,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效用差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就极易落入经营管理者(即内部人)手中,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企业内部人就 所说的职务犯罪。可见,内部人犯罪与职务犯罪既有重叠之处,又有相区别之处。因此,就有必要对内部人犯罪问题进行单独地研究。 (二)内部人犯罪手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91.html -
了解详情
的连续行为实行数罪并罚。《批复》的上述规定无疑有助于司法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将这一《批复》的精神加以发挥,对于非跨法犯 ,第335 - 336页。 ⑥案件信息来源:新华报业网2005年4月22日。 ⑦纯粹的职务犯罪,不会存在争议:如果行为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行为应当认定为贪污罪;如果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