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处罚范围。 三、共谋共同正犯脱离的成立条件 在日本刑法理论中,对共犯关系脱离成立与否进行判断的学说主要有共犯关系消解说、因果关系切断说和意思联络中断说等。 的观点不同,西田典之等学者主张以因果关系切断说作为共犯关系脱离成立与否的判断标准。他认为,共犯者欲成立共犯之脱离,需要切断其行为与其他共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058.html -
了解详情
是结果加重犯的客观特征,也就是说,基本行为作为结果加重犯的实行行为,应当具有产生加重结果的危险。⑿因为在立法者看来,盗窃罪不具有通常的内在地引起他人重伤、死亡的 因果关系是否具有非平行的特点 重结果的发生与犯罪行为之间都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此点是转化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共同之处,但是,在此两种场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2043.html -
了解详情
法益,而不能保护一切法益。将罪刑规范并不禁止的结果作为中止犯中的造成损害,意味着一个犯罪构成所保护的法益无边无际,这便导致犯罪构成丧失了罪刑法定主义的 ,则难以得出妥当结论,至少会形成不必要的争议。所以,仅用直接性来判断因果关系并不合适。其二,如何界定物质性?如所周知,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结果,并不仅限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130.html -
了解详情
正文】 一些国家的刑法典规定了牵连犯,[1]我国刑法总则虽无牵连犯的立法,但刑法分则却有诸多将具有牵连关系的数个行为作为一罪处罚的规定,[2]司法 为)为核心,其前行为属于该主旨支配行为的方法准备行为,他们之间存在当然的因果联系;其后行为属于该主旨支配行为的后续结果行为,他们之间也存在当然的因果联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1359.html -
了解详情
又具有内生性的特征,呈现出风险叠加的态势。[4]否定论者则认为,不能将风险社会作为刑法立法的社会真实背景根据。因为风险社会并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状态,而是 一直是刑法上的难题。对于造成实害的环境犯罪而言,因果关系的认定较为容易,但如果在刑法规定了环境犯罪的危险犯形态之后,如何认定行为与危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043.html -
了解详情
又具有内生性的特征,呈现出风险叠加的态势。[4]否定论者则认为,不能将风险社会作为刑法立法的社会真实背景根据。因为风险社会并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状态,而是 一直是刑法上的难题。对于造成实害的环境犯罪而言,因果关系的认定较为容易,但如果在刑法规定了环境犯罪的危险犯形态之后,如何认定行为与危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946.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是所有刑法上责任的下限,即只有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之人才应当对法益侵害结果承担责任,共同犯罪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在扩张正犯视野中, 后果的。换言之,司法解释虽然在定性上将网站管理者允许和放任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行为作为实行行为加以评价,但在定量上对于网站管理者的行为成立犯罪却提出了更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500.html -
了解详情
上所将得到的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而口袋罪正是这样的立法,特别是法定犯的口袋罪,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快,行政立法就越频繁,而作为后盾之法和保障 正是由于刑罚的必定性对罪刑关系给予因果关系的逻辑直陈,故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公民就会在内心不断强化着对犯罪结果的预测可能性,从而其刑法规范的禁忌意识也得到不断强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7644.html -
了解详情
12]国内有不少学者秉持了匡正概念的作风,试图区分上述概念。 例如,有学者认真研究后指出,笔者赞同将行为犯与危险犯不作为同一层次的犯罪形态,而是将危险犯与实 同时发生的犯罪,因果关系便不成其为问题;结果犯则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时间间隔的犯罪,需要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116.html -
了解详情
的发生具有时间或场所隔离的犯罪(这与单纯行为犯相比,被称为结果犯)不同。{17}(40)运用日本刑法理论中以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可以说明行为犯的 抢夺罪的情况该如何认定,成为问题。对此,暴行是专门作为夺取财物的手段而使用,因为并没有压抑反抗,所以不成立抢劫罪。{17}(215)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