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自洽问题。该学者指出: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认为,刑法学对犯罪构成的叙述,不管是总论对一般犯罪构成的阐述还是分论对具体犯罪构成的讨论,均是以完成形态为标本 结果(犯罪结果或者危害结果),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将其界定为实际损害(实害结果)和现实危险状态(危险结果),认为实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现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38.html -
了解详情
价值。另外,刑法的主要内容是犯罪与刑罚,故具有刑法意义和价值的危害结果必须对定罪和量刑具有影响。这表明,尽管危害行为引起的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有 犯罪未遂。可见,罪过认定结果并非所有犯罪构成必要要件。 三是多样性。罪过认定结果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危险状态之中。从刑法分则规定来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19.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主客观相统一原理,量刑的根据应当是客观危害与主观恶性的统一。所谓客观危害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主义关系的侵犯或者威胁,主观恶性则是指犯罪分子通过 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影响行为刑事责任程度的因素各有不同。 其一,基本法定刑。确定基本法定刑的基础是犯罪构成事实,立法者以对未来某种犯罪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70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形式,按照现有刑法规定就可以处罚;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形式不增减罪行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有加重或减轻的影响。我认为,立法机关的这种观点不 本罪的犯罪对象;(2)本罪的危害行为表现为提供前述犯罪对象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构成本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76.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形式,按照现有刑法规定就可以处罚;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形式不增减罪行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有加重或减轻的影响。我认为,立法机关的这种观点不 本罪的犯罪对象;(2)本罪的危害行为表现为提供前述犯罪对象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构成本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75.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之间进行分担,加害人应承担的危害结果达不到结果犯对危害结果的要求,加害行为因不符合结果犯的犯罪构成而不构成犯罪。(3)从犯罪情节分析,在情节犯中 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就应在互动关系中把握。只有考虑被害人对定罪量刑的影响,才能全面真实的认识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及其大小,做到不枉不纵;也只有认识被害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69.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一般的准则在同一种类中进行危害衡量。Androw von Hirseh与Nils Jareborg曾提出生活标准的观念,主张犯罪的严重性取决于其对被害人生活质量之必要条件的影响。为了 人身权利,则两种行为都不构成犯罪;而如果认为其法益涉及对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保护,则对这两种行为都应施以刑罚。 在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983.html -
了解详情
。 (三)统一原则 犯罪构成的定量限制应当贯彻统一原则,这里的统一原则当然不是指对所有需要进行定量限制的不法行为确定一个统一的构成犯罪的定量标准,而主要 消除制度,公民一旦被国家贴上了罪犯的标签,他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犯罪前科的影响,在中国,犯罪前科是要进入个人档案的,西方国家存在前科消除制度,即使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8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概言之,犯罪具有三性: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而犯罪客体则是属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之一 有些犯罪其法益方面相同而是以其他标准进行区别,但并不影响对分则体系宏观整体的分析),故在犯罪构成理论的建构上自觉地顺应这一立法思路,自为所谓科学、合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84.html -
了解详情
的有责性和违法性评价无关。照此说法, 客观处罚条件的有无当对犯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大小没有影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 就内容而言,客观处罚条件大致可以 。客观处罚条件与本来的犯罪构成客观要素如行为、危害结果等在内容与作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果对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与客观处罚条件不加区分, 必然引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