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发生具有时间或场所隔离的犯罪(这与单纯行为犯相比,被称为结果犯)不同。[17](40)运用日本刑法理论中以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可以说明行为犯 罪的情况该如何认定,成为问题。对此,暴行是专门作为夺取财物的手段而使用,因为并没有压抑反抗,所以不成立抢劫罪。[17](215)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成立暴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23.html -
了解详情
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举动,只有对社会有意义时才能视为行为。(3 而且否认不作为的行为性,笔者对目的行为论持否定态度。因果行为论虽然不好解释不作为,但是对刑法中的过失行为有很好的解释力。所以,笔者倾向于存在论中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98.html -
了解详情
的实际危害结果作为环境犯罪成立条件的规定,不足以应对严峻的环境局面,难以遏制愈演愈烈的环境犯罪。 从预防环境犯罪的角度考虑,在我国环境刑法中引入危险犯是必要 。为解决这一困境,疫学因果关系理论被用于环境刑法之中,在环境公害犯罪诉讼中,使用临床医学和病理学方法不能证明因果关系时,如果按照公众卫生学的统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88.html -
了解详情
是条件说,但是,日本学术界从贯彻责任主义、防止处罚范围不正当扩大的观点出发,多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或条件说。 我国刑法在总则中并未设立结果加重犯的一般处理规定。 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话,就可以肯定构成要件该当性或者行为。因此,只要基本犯成立共犯,如果各个加功者对重的结果的发生都存在过失,那么就可以肯定作为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308.html -
了解详情
是否包括非物质性结果即精神损害(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危险状态和非物质结果都不属于结果犯之结果,而我们则持相反的观点)等等都未能在理论上取得一致意见。 和因果关系错误。犯罪对象作为犯罪行为作用或指向的客观实在,它与犯罪客体、行为对象、行为的手段(方法)、性质、因果关系等刑法上的事实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03.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为核心的,即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存在共犯关系来决定是否处罚不符合分则类型化犯罪成立条件的共犯人,作为共犯关系存在的主观要件的共同犯罪故意必须是全面的、 指出共犯之所以受到处罚是因为其通过正犯的行为而引起了犯罪结果,故笔者认为在共犯的处罚根据上就是我国刑法学理论所谓的因果关系论。 (二)共犯处罚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509.html -
了解详情
把出借工具的举止理解成窃取他人之物的行为。根植于因果关系(条件说)的单一正犯概念尤其会造成无法接受的刑法扩张现象。例如,单纯的教唆行为或者协助行为会被 犯罪;行为没有对社会造成可以从外观上观察的实害或者危险时,不能作为犯罪处理。刑法客观主义坚信,不以行为而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为处罚根据,会混淆法与伦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101.html -
了解详情
科学因果法则的不同,说明了作为社会科学的事项之判断标准不能仅仅依据自然科学的法则。规范不是规则,不是一种一般性的命令。刑法规范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 行为当时的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已经判明的因果关系为根据,认定行为是否具有发生侵害法益的可能性。例如,故意破坏交通工具罪是具体危险犯,拆卸一个车轮的行为一般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63.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二元的违法性。违法性是处罚行为人的事实根据,如果不考虑法益侵害的事实,仅以行为是否违反社会相当性作为处罚根据,会使刑罚的处罚根据容易带有浓厚的伦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3. {22}陈子平.论刑法第三十一条之身份或其他特定关系[A].甘添贵等.共犯与身份[C].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54.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二元的违法性。违法性是处罚行为人的事实根据,如果不考虑法益侵害的事实,仅以行为是否违反社会相当性作为处罚根据,会使刑罚的处罚根据容易带有浓厚的伦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3. {22}陈子平.论刑法第三十一条之身份或其他特定关系[A].甘添贵等.共犯与身份[C].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