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犯者实现的结果,即共犯者也只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生成的结果负责,而对和自己行为无因果关系的结果不负责任。在惹起说内部,由于学者们对共犯的不法 明确承认采用前者,但其理由与正当性根据似乎还有在学术上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三、我国大陆刑法中的教唆未遂问题简评 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51.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过程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活动可以通过下列图示加以表述: 证据材料要件事实效果事实 一般教科书认为,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这种源于《刑法》 。[8](P. 186)例如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损害赔偿请示权成立的要件事实,依法律要件分类说应由患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52.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宽广,包括认识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而且,由于刑法总则中的明知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行为性质等方面内容的认知 , 一定要做到心中永远充满正义, 目光不断往返于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12]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故意犯罪以明知为基本要素,这是一般的总的要求,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33.html -
了解详情
对象的认识 错误;对行为的认识错误;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等四种情形。 与上述关于错误的分类的主张不同,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将刑法上错误分为事实错误和 ,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11]朱华荣:《略论刑法中的罪过》,载甘雨沛主编《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9-66页。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三方的集体加害行为,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导致当事人及其身边的相关人士在这漩涡中无法正常生活, 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明确提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599.html -
了解详情
后果均有概括性认识,客观上其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协调配合,并对重伤、死亡后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的,应全案认定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于各共同加害人的行为,可 ,对于前三者,应贯彻、体现个人责任原则;对于后者,应坚决按刑法中的共犯规定,以转化了的一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当然,在上述犯罪中,有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012.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活动可以通过下列图示加以表述: 证据材料→要件事实→效果事实 一般教科书认为,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这种源于《刑法》 。[8](P. 186)例如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损害赔偿请示权成立的要件事实,依法律要件分类说应由患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html -
了解详情
差异的紧张关系之中。方法论的基本统一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比武擂台”,否则,学术争论就可能成为一场无序的“乱仗”或“群殴”。三、反思:行政法律责任研究中的误区由于对 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为满足法律责任的特定价值内涵,法律责任的标准范式会发生某些修正,如民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刑法中的行为犯、危险犯等。(参见陈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967.html -
了解详情
,而责任则是由心理要素与规范要素组合而成的。在心理要素方面,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结果及行为与结果之因果关系有认识。在规范要素方面,必须足以认定行为人实际发生 :按前述罪过要素说,期待可能性包括在故意和过失之中,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我国刑法中的“责任”则是指“刑事责任”。(注:参见于银舟、郑鹤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73.html -
了解详情
引起,双方的赌博行为以及金某出老千的行为与被告人张某的犯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案例中,本文认为,认定金某具有被害人过错并以此为由对 。 法院对以上案例中的被告人李某、沈某均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死刑和死缓刑。在被害人过错的认定上,案例一中的被害人王某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刑法的否定评价。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63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