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主体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从社会法之角度指出行政法与经济法在边缘上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法的概念提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经济法 状态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本质也是不同的。从经济法的产生可以看出,经济法的最初目的是为防止市场失灵,应国家干预经济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948.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有效率并且人道的社会要求混合经济的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同时存在。[14]经济法是为了解决市场和政府同时失灵而出现的产物,这种双重缺陷双重弥补[15]的 转变为一个强大、敏锐、理性并且受法治约束的高明的公共经济管理者,国家从全权干预与完全包办日益转向公共管理包括维护公平竞争,最终演化成一种现代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25.html -
了解详情
的保障,而市场规制法则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行为所不可或缺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经济法体系,为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清理“环境” 应将其置于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去认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市场经济的良好发育时期,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12.html -
了解详情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国家干预以纠正市场主体的不当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法对权利义务的配置主要不是着眼于交易双方利益的衡平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2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103.html -
了解详情
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涌现大批关于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立法,他们并把这些法律称之为经济法。此后,经济法在各国(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政策和财政补贴、税率等经济杠杆和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任务。在这里发生着行政法与经济法的交叉。经济法的出现和作为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根源的经济与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03.html -
了解详情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国家干预以纠正市场主体的不当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法对权利义务的配置主要不是着眼于交易双方利益的衡平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2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92.html -
了解详情
政府的主要职能依然是发挥其政治职能而非经济干预职能。所以虽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特殊的经济关系,但它与目前我国的刚刚起步的行政法依然是 上来。但目前来看,还过于理想化。(二)从我国目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来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及在市场经济繁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76.html -
了解详情
、经济法基本原则概述首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几大经济法理论流派关于经济法原则问题的论述:国家干预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构成(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二 强调人作为一个整体过程中并不否定个体的利益,这恰恰与经济法的以社会为本位的内涵相一致,而“人”与“社会”相比,又突出了个体的因素,在中国这个长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10.html -
了解详情
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涌现大批关于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立法,他们并把这些法律称之为经济法。此后,经济法在各国(包括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政策和财政补贴、税率等经济杠杆和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任务。在这里发生着行政法与经济法的交叉。经济法的出现和作为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根源的经济与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16.html -
了解详情
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法理论的深化提供了条件。党的十四大的决定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 在一些重大领域达成共识:首先,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上,立足于国家意志对经济关系的渗透,“从研究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与法律调整的关系上把握经济法学”(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2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