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免于处罚,众人都会对量刑结果产生公正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安乐死体现着常识、常情、常理。一个不可否认的普遍事实是:民众仍习惯于用是否合情合理的眼光 判断法律裁判的是非对错,而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最终是靠情理来缓解与消弭的。常识、常情、常理催化着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公正性和权威性。 一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441.html -
了解详情
几个很不好意思,她最后哭哭啼啼地走了。 Y妻对法律基本上一无所知,但是出于素朴的正义感和常识理性,她不觉得丈夫真的有罪,因为她的丈夫不是有意 。也许在他们看来,一个中国著名学府的学生,可能会找到一些关系影响他们,或者是法律知识远远超过他们,在这种学院派的知识面前,[3]他们的知识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43.html -
了解详情
学院”。即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之后,再进入“法科大学院”(LawSchool)进行专门的法律教育;毕业之后,才能够参加司法考试,合格者进入司法研修所,经职业培训后 家精英化的同时,不能不面对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怎样协调职业法律家的精英思维与民众常识思维(社会意识),即司法民主化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97.html -
了解详情
个很不好意思,她最后哭哭啼啼地走了。Y妻对法律基本上一无所知,但是出于素朴的正义感和常识理性,她不觉得丈夫真的有罪,因为她的丈夫不是“有意 是沉默着的,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默默地显现。常人方法学家揭示了这样一个“常识”:人们的行动充满了“权宜性”(contingency),即行动者并不是按照事先的规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05.html -
了解详情
论者为了摆脱其理论困境,不得不申明他们并不是没有健全常识和反对常识的人,而是反对某些日常用语或语法命题。目前一些法学家否认法律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或 1981年版,第74页。 [103] 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04] 《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html -
了解详情
反科学、反理性的。这些危险的常识一旦流传开来,即使不会荼毒生灵,混淆视听却是不可避免的。 (二)公共知识分子与法律人 上文对中国现阶段的公共知识分子 被他自己戏称为Airbus Professor. 他还不断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发表他对各种法律问题的看法,宣扬他的法治理念。在校内,他也多次被评为法律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011.html -
了解详情
,但这时候必须违反实事求是,那才叫公正。如果你迎合了实事求是,那就违反了法律的逻辑。而法官只有一个上帝必须服从,这个上帝就是合法性,合法性高于一切,其他的 公正,以挽救实体公正。 为什么法治社会会要求程序公正优先呢?这有点违反人们的常识。好多人提出疑问,程序是为了啥啊?程序公正不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实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78.html -
了解详情
背后的争议与博弈,探寻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面对现实,拣起常识,形成共识,是国家民主政治改革与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差额选举;民主 ][8]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室等编:《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78~1996)》,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7、184页。 [7]马桂瑞:党内选举制度建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5243.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法律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实,我们的法律意识中不仅缺少像法律家那样的思维,而且缺少一个公民以常识来思考的素质,支配我们的往往是一种被人 承担(甚至要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看来,离开常识性的思考,即使律师也不能不象法律家那样思考。 建设法治社会,我们需要一批敢于仗义执言的法学家。我们应不断提高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25.html -
了解详情
困惑的问题。 或许,它只是一个理论常识问题。让我们从理论常识说起。 理论上的一个分析思路,是辩明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之间的区别及关系。具体说 会出现“前人植树,后人乘凉”的现象——当代人只是做贡献,收益全部归后人所有。中国的法律改革和制度改革已经到了中后期阶段,难度小和能够立竿见影的改革,已经所剩无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