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街头传单等传统传媒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兴起,使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虚假信息的存在 中的虚假信息存在一定交叉,导致实践中对同一虚假信息的编造、传播行为,可能同时符合数个犯罪的犯罪构成,而引发罪名适用的争议。下面分别予以探讨。 1.对虚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873.html -
了解详情
恶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有体现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危害行为,就能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观主义刑法并无二致。(98)相反,周光权教授与陈兴良教授则 2013年版,第111112页。 (88)[德]约阿希姆.福格尔:纳粹主义对刑法的影响,载《刑事法评论》第2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4.html -
了解详情
无所不包的法益定义。结论是,创设犯罪构成的根据并不是法益保护,而是这种行为违背了人的心愿和价值判断,行为不受欢迎。希望维护特定规范或者根本不期望 既遂并不需要出现客观危害结果,只需具备某种危险状态或者某种行为,违法性就已成立。对于这种未遂犯、危险犯,违法性理论一般认为,应当根据行为对法益侵害的危险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934.html -
了解详情
犯。这导致了有些完全不具有公共危险的放火行为也可能符合犯罪构成。这一点与我国的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不同。首先,从立法上来看,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明显不要求对 型的犯罪,受建筑物等放火对象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绝对不具有公共危险的放火行为。危险驾驶则是一种动态型的犯罪,不可能从事先绝对排除在道路上醉酒驾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665.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和认识均有不同。由于受《苏俄刑法典》和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八十年代的教科书几乎都将其作为犯罪阶段来研究,从九十年代开始则全部改称“犯罪 犯罪既遂。因为,它较之犯罪预备,已实施了某一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直接威胁到犯罪客体,并可能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较之犯罪既遂,实际危害结果又未发生。尽管如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678.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的防卫过当中,一方面,行为人毕竟具有犯罪故意,故其行为无价值比过失的防卫过当要高;另一方面,情绪因素对行为人心理的影响一般也比过失防卫过当的情形要 属于意外事件。因此,有学者担忧:如果认为防卫过当可以由故意犯罪构成,那么在确定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出现若假想防卫是过失则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36.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的防卫过当中,一方面,行为人毕竟具有犯罪故意,故其行为无价值比过失的防卫过当要高;另一方面,情绪因素对行为人心理的影响一般也比过失防卫过当的情形要 属于意外事件。因此,有学者担忧:如果认为防卫过当可以由故意犯罪构成,那么在确定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出现若假想防卫是过失则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998.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受刑罚处罚:其一,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被法律类型化为构成要件,亦即刑法分则或其他刑罚法规明文规定处罚这种行为(对危害 知道乙的这一身份,对甲也不能从重处罚。 (五)共同犯罪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些犯罪,是不能由本犯构成的。例如,掩饰、隐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0.html -
了解详情
辐射等,大都不可能与单位脱离关系;而单位的破坏环境行为所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对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影响,乃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均是所有的环境犯罪 是单位行为能否符合某个具体犯罪构成的问题,而应当考虑单位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在选任、监督等方面防止单位成员因其职责、业务行为而危害社会,这将成为单位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075.html -
了解详情
遂标准说是在运用犯罪构成的基础上,确定对既遂犯的处罚,是罪与刑的结合,其价值取向更加合理。此外,那种以法律条文本身的规定来区分行为犯和结果犯 他们无疑受到了上述观点的影响。笔者认为,根据故意犯罪的行为过程和阶段的理论,故意犯罪行为(包括行为犯的行为)总存在一定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只不过不同危害行为的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7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