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问题,宜放在要素从属性议题上加以检讨,而不作为共犯从属性意义的议题之一。[15]但是,其著2008年增修版《刑法总论》却作如下的表述,即共犯的从 说认为不需要犯罪共同,犯罪的行为共同即为已足,因此不同的罪名之间也成立共犯关系就被认可。[29]上述观点表明了罪名从属性概念指涉的问题,以及罪名从属性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0553.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行为的应然规范,因为脱离现实环境考量的应然规范不会在现实环境中给人带来好的结局。[11]而作为个体而言,每个人所处的外部条件,自身因素都可能有所不同 所有与构成要件的实现具有因果关系之人皆为正犯。至此,犯罪参与类型划分之功能应定位于将所有非直接实现构成要件之行为方式明确在刑法总则中进行规定,以为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039.html -
了解详情
,丢失枪支并非本罪危害行为,其与严重后果之间的事实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有不作为的行为不及时报告,才可能成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5) 持枪去实施犯罪,但若果真如此,行为人实际上与持枪犯罪的人成立共同犯罪,或者片面共犯。其次,从刑法规范的层面,将追求严重后果发生的情形置于丢失枪支不报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2086.html -
了解详情
惹起说的立场 修正惹起说的理论来源,是否定违法相对性的客观违法论。作为客观违法论根据的不限定对象的规范的思想(即前述曾根提到的没有对象的规范的思想), 引起法益侵害结果的时候,共犯如何能够引起构成要件结果呢?除非将因果关系抽象为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否则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共犯的违法性,结局上,只能在有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701.html -
了解详情
惹起说的立场 修正惹起说的理论来源,是否定违法相对性的客观违法论。作为客观违法论根据的不限定对象的规范的思想(即前述曾根提到的没有对象的规范的思想), 引起法益侵害结果的时候,共犯如何能够引起构成要件结果呢?除非将因果关系抽象为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否则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共犯的违法性,结局上,只能在有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697.html -
了解详情
,在今天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刑法学, 的那颗子弹由谁发射,从而确定谁对死亡结果负责。但是,本案不能查明共犯关系,也不能查明因果关系,是不是对两个行为人都作无罪处理?我认为不能。对本案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46.html -
了解详情
统一说的缺陷与客观说类似。因果关系说中,因为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也很难确定那些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合乎因果运动规律的。折衷说以通常作为判断的依据,而通常本身并没有 ,必须对之给予两次评价,否则便会给人以处断不公平的印象:犯一个罪与犯两个罪处刑同等,刑法的公平价值难以实现。 其次,对这种性质的牵连犯实行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62.html -
了解详情
,在今天的刑法学中,正逐渐被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远因说、近因说、预防必要性说甚至客观归责理论所替代。换言之,刑法学与生活常识渐行渐远。 当下的刑法学 那颗子弹由谁发射,从而确定谁对死亡结果负责。但是,本案不能查明共犯关系,也不能查明因果关系,是不是对两个行为人都作无罪处理?笔者认为不可作无罪处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86.html -
了解详情
的立法观念也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我国刑法在共犯中重视的是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作用,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我国刑法中明文规定了教唆犯,但 的刑法规定来看,组织行为的实行行为化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组织行为作为实行行为对待,具有准实行行为的性质;二是组织行为的构成要件化,实现了实行行为的定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79.html -
了解详情
统一说的缺陷与客观说类似。因果关系说中,因为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也很难确定那些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合乎因果运动规律的。折衷说以通常作为判断的依据,而通常本身并没有 ,必须对之给予两次评价,否则便会给人以处断不公平的印象:犯一个罪与犯两个罪处刑同等,刑法的公平价值难以实现。 其次,对这种性质的牵连犯实行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