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结果没有发生,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构成犯罪。而按照过失中止犯的观点,在危害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成立犯罪(不过犯罪形态减轻而已),这显然 就违反了罪责自负的原则。 另外,一定的危险状态还可能由先前行为者和受害人共同造成,此时先行行为的实施者仍然应承担作为义务。比如,甲盗窃乙的手机,乙发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47.html -
了解详情
由首领决策层、组织指挥层和具体执行层多级垂直权力构成庞大的稳定的严重刑事犯罪集团。[7]还有学者认为,给有组织犯罪下定义,应当把握二个基本特征:一是有组织, 主体必然是由数个个体所组成。所以,有组织犯罪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它是一种共同犯罪。第二,既然是共同犯罪,那么在数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协调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33.html -
了解详情
的构成要件的 最本质特征。 威尔哲尔认为,故意犯罪不仅仅是封闭的构成要件。许多情况下,立法者对构成 要件中的禁止内容没能通过物本质(即行为本身) 时通过补充这一目的之后予以认定该罪。那么,这一目的缘何推导出?我们根 据什么将诈骗罪确定为具有特定目的的目的犯?非法定目的犯的范围究竟如何确定?法官 的补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2.html -
了解详情
话, 难以对各种观点进行评判。而以往刑法学界有关犯罪构成中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的论述,对于排列顺序问题究竟是什么类型的刑法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致了 行为是基于正当化事由或者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而实施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排除了行为构成犯罪的可能。从违法性与责任关系的角度来说, 将进行违法性评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503.html -
了解详情
的手段之一,但法律作为政治权力拥有者必不可少的形成工具,作为政府安排、调整、重构人类共同生活的典型手段,(注:参见[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 后,原来作为盗窃罪处理的许多行为不再具有犯罪性。)此外,在罪名虚设的情况下,立法上的犯罪定义只代表了立法者力图禁止某类行为的主观愿望,因缺乏相应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7.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刑法形态)意义重大。比如,在疑罪情况下,在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方面,法院不是选择对被告人最为有利的解释,而是选择正确的解释。什么是正确的解释? 答案并不总在 权利实现与义务履行的过程与步骤。在刑事法中,实体是指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处以何种刑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罪量刑。实体正义是指保证定罪准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07.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的区分。但是,在实质内容并无变化的情况下,将故意、过失分居两个层次,除了体系建构的需要之外,又还有什么必要呢?难怪一些日本刑法学家自己也提出:必须 时候,可能出现一个行为虽构成犯罪,但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情况,对其进行严厉处罚明显不合适的情况(如最近发生的许霆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刑事责任论缺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02.html -
了解详情
上述第三种观点忽略了在共同犯罪中发生的从犯为主犯包揽罪责而自动投案,把主犯的罪行揽到自己身上而让主犯充当从犯的情况,或主犯为推卸罪责而 而不是量刑情节。那么,定罪情节是什么呢? 定罪情节无论是指人民法院决定犯罪分子构成犯罪所根据的各种情况[10 ] ,还是指存在于犯罪实行过程中的,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796.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管窥该刑法在评价基点问题上所持的基本立场。[⑤]那么,但书的评价基点是什么呢?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论者经过语义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但书中情节一 的定量标准作出合理的符合其内在逻辑的规定。就是说,在犯罪构成的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危害性严重的犯罪规定的定量标准应当低于危害性相对较轻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87.html -
了解详情
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刑罚。如果认为单罚制也是单位承担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也就应该说在我国1979年《刑法》中 行为的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刑事责任[ 2 ] ? 在法院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以国际惯例或者法院今后将无法行使审判权的理由不执行刑法的规定是否合适? 如果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