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自我防卫是“正当理由”的典型例子,但是自我防卫的法律定义包括被告人的认识错误——认为他正受到攻击而事实上没有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形中,有些论者认为 更大恶的侵害的观念早已被有力的认同(见例如Stephen的《刑法文摘》),但是在英国法上,没有产生被认同的紧急避险的一般辩护……”有关紧急避险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18.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下,在不知民法通则对违反该制度的行为人予以民事制裁是否充分有效的情况下,欲将侵占遗失物的行为在刑法上规定为犯罪,是不合时宜的。所以说,刑法未 刑罚。故此,避免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截断“源头”(原因),也即:一方面要科学认识犯罪规律,懂得犯罪原因是多元的,消除刑罚万能思想,实行社会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7.html -
了解详情
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找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那么介入因素出现的异常与否,能否为人们所认识,似不应成为决定能否中断因果关系的一个标准。充其量,这只影响行为人对此结果 作用,根本就没有关系。这时,事实的因果联系进程发生中断,当然也就同时中断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时, 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根本不存在“有A才有B”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6.html -
了解详情
的存在。这是我们还有可能讨论并达成共识的前提。这里,我们会发现苏力的一个形式逻辑错误:一方面承认法律人需要接受专业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又否定法律人思维的存在。有 ,并非法律人的思维才是最正确的。比如在吴英案的争议中,张维迎认为刑法上的非法集资罪本身是不合理的,是恶法。[38]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848.html -
了解详情
但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被害人就医时医护人员用药错误引起的,而非殴打所致,则被害人死亡与被告人的殴打行为之间并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2.行为必须是结果的实质 才可以认为事实因果关系能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可见,香港刑法采用双层次原因分析模式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不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体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8730.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第36条所确立的犯罪赔偿是犯罪在刑法上的直接法律后果,是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明文规定解决犯罪实体问题的一种责任方法。 五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犯罪民事责任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6]关于犯罪结果的定义,当前理论界的认识并不一致,存在社会关系说、对象说、中介说、利益说以及无对象说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013.html -
了解详情
同时,法律具有科学性,反映客观规律。法律的科学性主要依据于统治阶级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然而,我们不难看出,犯罪民事责任制度虽体现了立法者的美好意愿 刑法第36条所确立的犯罪赔偿是犯罪在刑法上的直接法律后果,是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明文规定解决犯罪实体问题的一种责任方法。 五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犯罪民事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652.html -
了解详情
242页及以下。 [16]并非每一个正在发生的强制(gegenwaertiger Zwang)都足以构成刑法上的暴力(Gewalt),这一点也可以从构成要件要素中的恐吓(Noetigen 项;罗克辛,《新刑法杂志》,1987年,第345页。特伦德勒自己也将这种现象称为诉讼价值上错误的,见《第53届德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582.html -
了解详情
对 特定关系人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近亲属共同利益关系人认定的理解,我国刑法上没有直接做出规定,《刑事诉讼法》对近亲属做出了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 证明。第三,从关系密切人本身而言,其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也有清醒的认识。当然这也需要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而不能单凭关系密切的人的口供认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33.html -
了解详情
资格应未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资格,因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毕竟不同于临床医疗。故在刑法上增设非法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罪更为妥当;另如,上文提到的遗弃婴儿尸体事件, 相关责任人甚至还可藉以法律认识错误中假想的不犯罪为自己辩解,至少可能争取到减轻或从轻处罚,甚至不以犯罪论。但如若像日本刑法那样设有遗弃尸体罪或秘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48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