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中国和西方都是古已有之,但两者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在西方,法律独立于政治(甚或是道德)的品性备受 ,依赖并服务于政治和道德。直到清末修律及民国时期的大规模法制建设,法律才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法律的自身价值问题才得到了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1018.html -
了解详情
[9]。在事权繁重、职能多样以及快速城市化、加速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北京发展同样面临严峻的财政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在财力分配上向北京市倾斜,北京市就 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的要求;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应当依靠技术进步;今后北京不要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50.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律体制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法制建设正朝着理性的、可预见性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的迫近,客观上要求中国政府遵循国际规则增强 计划经济组织起草在当时经济条件下的十分简单的法律文件《中国律师》第14期 .随着1957年反右运动以及随后的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兴建中的律师制度遭 到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822.html -
了解详情
总之,上述问题都是经济法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大力加强经济法的法制建设和经济法学的研究,就必须不断解决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中存在 和劳动法学那样有一套定型和公认的理论体系。(2)前苏联的经济法学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学,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4.html -
了解详情
改制的需要,成为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二)资产评估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资产评估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其中不健全 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8期。 [4]郝未然:《制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对策》,改革新论,2001年第4期。 [5]汪振江,李静:《国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82.html -
了解详情
事业,而是用于处理机关之间人与人的各种复杂关系;国家财政税收的大部分不是用于经济文化建设,而是用于几百上千万公职人员的“皇粮”开支(所谓“吃财政饭”)。 潮流”的提法,参见“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载《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第1-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374.html -
了解详情
的司法改革过程中,理论界提出的各种观点和主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实践工作,为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抹杀的。但是 的法律应当如何规定、制度如何构建等。而对于这些规定、制度在外国存在的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历史、人文等环境却极少提及,对于中国移植这些规定、制度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59.html -
了解详情
的讨论的例证是送法下乡与迎法下乡的论辩,苏力对盛行的法制建设现代化方案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有力的挑战,他从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观念出发,对现代法律的普适 之中,却又遭遇了全球化进程中对国家本身地位的侵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遭遇外部和内部的挑战。外部的挑战是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内部挑战是认同的多样性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84.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现象,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法治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法治的故乡在西方,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亚里士多德是西方 也是影响巨大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立法、法制教育等思想都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很大启示。在这些启示的指导下,中国在立法、守法,法学教育等诸多方面加强完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555.html -
了解详情
通则》的影响,而《民法通则》的出台实际上二是基于当时特定的经济建设背景,在尚不具备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条件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其在法律适用上的弊端已 走过的道路。《民法通则》制定于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不久的时期,当时尚无形成一整套现成的法律体系,故《民法通则》实际上起到了民法典和商法典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