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受伤者负伤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以及逃逸人对其先前的肇事行为造成的损害是否明知来把握。若肇事者明知受害者流血过多,不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就不能得救 确又死亡的,行为人只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被害人死亡与行为人驾车逃跑行为没有因果关系,被害人死亡是行为人先前肇事行为的后果。对肇事者应当适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94.html -
了解详情
在立法区别对待赋予不同的刑罚效果。 由上述分类可以看出, 统一正犯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区分不同的参与样态, 而在于对统一正犯而言, 不同的犯罪加功样态并无 构成要件该当行为而对结果发生具有因果关系, 非自己亲自实施者不可能构成正犯。[3]自限制正犯概念的立场上观察, 刑法总则所明定的教唆犯, 帮助犯等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67.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险,继而造成具体的危险,继而造成实害。如果等到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实害的时候刑法才加以保护,对社会关系的保护就会失之过迟,因此,需要对社会关系进行提前的保护 。该说的阵营中又存在不同的见解: (1) 因果关系说,认为牵连关系是以牵连意图为主观形式、以因果关系为客观内容所构成的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的有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4.html -
了解详情
较为单纯,因果关系比较明晰,行为人易于明了,容易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过失犯罪并未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反映在法律上,刑事责任往往以处罚故意为原则,处罚过失为例外。刑法 般的、抽象的危惧感或不安感,而是要求对特定的构成要件结果以及导致该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的预见可能性。如果因为抱有内容不特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5.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诉讼欺诈是三角欺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对于诉讼欺诈是否构成诈骗罪,德日刑法学界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观点。 否定说[3]认为,诉讼欺诈不 交付财产,这当然是基于错误而交付财产,因而欺诈行为与交付财物之间实际上具有因果关系,故能成立诈骗罪。[8]针对否定说关于利用民事诉讼制度行为之虚伪的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2.html -
了解详情
客体的中介,通过其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所侵犯的权利或利益,从而说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性质的犯罪。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 与危害结果的承受者所承担的损失或损害之间具有刑法学上的因果关系。其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不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影响共同被害人的成立。(3)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0.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诉讼欺诈是三角欺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对于诉讼欺诈是否构成诈骗罪,德日刑法学界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观点。 否定说[3]认为,诉讼欺诈不 交付财产,这当然是基于错误而交付财产,因而欺诈行为与交付财物之间实际上具有因果关系,故能成立诈骗罪。[8]针对否定说关于利用民事诉讼制度行为之虚伪的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30.html -
了解详情
,硬性划分此罪与彼罪之间的界限的做法,并不可取。例如,刑法理论在论述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时,一般会指出,故意伤害罪的成立不需要出于特定动机。言下之意 对方次日交付财物的,应认定为抢劫罪(视对方次日是否交付成立抢劫既遂与未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肯定上述因果关系,即使当场取得财物,也不能认定为强取财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14.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本文采纳法律认识错误的说法,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及刑事处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打击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法定构成要件,就不能认定为同一犯罪,而应在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2.3.6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98.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条件是附加于犯罪行为的条件,虽然是行为的外部事实,但和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也不是像 行为无价值论所说的一样,是和行为完全无关的偶然 不符合,因为,客观的处罚条件是法条明文规定的,往往是在确定犯罪是否成立的时候对此做出判断。而刑法之外的目的优先说看到了客观的处罚 条件设立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