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应未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资格,因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毕竟不同于临床医疗。故在刑法上增设非法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罪更为妥当;另如,上文提到的遗弃婴儿尸体事件, 相关责任人甚至还可藉以法律认识错误中假想的不犯罪为自己辩解,至少可能争取到减轻或从轻处罚,甚至不以犯罪论。但如若像日本刑法那样设有遗弃尸体罪或秘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4786.html -
了解详情
不但可以实现罪刑均衡,还可以有效平息司法主体对刑法条文认识的分歧。 (二)刑法规范具有模糊性 在我国的刑法文本上,有很多个罪都是行为犯,只有行为人实施 ,司法主体对某些危害行为进行评价时,就会出现各种分歧。当然,司法主体并没有错误,因为他是依照法律作出的判决,符合形式正义。但是,从实质正义出发,却发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984.html -
了解详情
不但可以实现罪刑均衡,还可以有效平息司法主体对刑法条文认识的分歧。 (二)刑法规范具有模糊性 在我国的刑法文本上,有很多个罪都是行为犯,只有行为人实施 ,司法主体对某些危害行为进行评价时,就会出现各种分歧。当然,司法主体并没有错误,因为他是依照法律作出的判决,符合形式正义。但是,从实质正义出发,却发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385.html -
了解详情
特殊主体的身份,则指影响定罪或量刑的行为人人身所具有的特定资格或情况。1刑法上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的特定身份,即对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或影响刑事责任程度 刑法第400条第2款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对于这些司法解释的规定,该怎么认识呢;显然其不属于法律的明文规定,那是不是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61.html -
了解详情
的问题,这种决定是正确的。 即使如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必须关注事实因果关系,因为它毕竟是基础,存在性对象。没有事实就无法认识,也就没有价值选择。如美国刑法 仅成历史时才可以说死亡不是来自原先的伤口。易言之,只有在措施明显错误并且原先的行为不再是危害的实质作用原因时医疗措施才打破因果链。 被害人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13.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认为,没收财产只能没收犯罪分子的非法财产,不能没收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众所周知,刑法设置财产刑的目的是要铲除犯罪分子再犯罪的能力。根据立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的 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因陷入认识错误而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相比,其犯罪手段性质更严重。从刑法保护的法益上看,盗窃罪、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58.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认为,没收财产只能没收犯罪分子的非法财产,不能没收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众所周知,刑法设置财产刑的目的是要铲除犯罪分子再犯罪的能力。根据立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的 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因陷入认识错误而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相比,其犯罪手段性质更严重。从刑法保护的法益上看,盗窃罪、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08.html -
了解详情
对 特定关系人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近亲属共同利益关系人认定的理解,我国刑法上没有直接做出规定,《刑事诉讼法》对近亲属做出了规定,近亲属是指夫、妻 证明。第三,从关系密切人本身而言,其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也有清醒的认识。当然这也需要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而不能单凭关系密切的人的口供认定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59.html -
了解详情
的两个不同层面, 将行为分为自然行为、犯罪行为和刑法上的行为三个概念。从规范层 面来认识和理解刑法上的行为的内涵是:立法者基于一定原则下作的 传统观点的 学者仅着重于把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等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在命题上存在的逻辑 错误而指责刑法学界通说把其作为犯罪构成要件。[6] 犯罪行为究竟应如何来理解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37.html -
了解详情
死刑。近代社会以来,随着 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和对自身精神本性较全面的认识,也随着确证精神活动的多 种技术手段的出现,人们在对各种社会行为的评价 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反映在刑法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肯定只有人(主要是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从 而废除早期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