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侵害、行为与行为人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属于客观上关系的处理,后者属于主观上关系的处理。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先评价前者,后评价后者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25] 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3页。 [26] 参见张明楷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76.html -
了解详情
与社会侵害、行为与行为人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属于客观上关系的处理,后者属于主观上关系的处理。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先评价前者,后评价后者 就被限定在法律的范围之内,没有社会危害性就谈不上违法性,而社会危害性只有得到刑法上表现时才能成为犯罪特征, 学者研究中从来没有认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可以替代犯罪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64.html -
了解详情
但医疗机构与就诊人之间不构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双方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也不是的,刑法只对医疗服务中出现的有严重后果的重大 规定,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医疗纠纷处理中,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⑧。通说认为医疗纠纷由医疗机构承担倒置的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558.html -
了解详情
,国外刑法学中许多理论的形成,也都是依靠归纳方法。例如,日本学者前田雅英就介入于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发生结果时如何判断因果关系相当性 友渔,等。法理学论文集[C].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16}[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第3版)[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8.{17}[德]亚图考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163.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的收受银行卡案件卡内存款数额一般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的司法规则,符合刑法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合法性与合理性兼备。 对于盗窃信用卡、收受银行卡等经济犯罪案件 谋取竞争优势,因为其竞争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行贿行为与中标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行贿目的并非在于投标单位意图妨碍竞争,而是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客观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84.html -
了解详情
参与某些经济犯罪活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起来。单位犯罪的法典化说明单位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刑法所打击的重点。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二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无论职位高低,还是人数多少,他们的行为必须同单位犯罪的危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3、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36.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为注意规定。 【关键词】注意规定 法律拟制 提示性 重复性 注意规定,是指在刑法已经对某一问题作出基本规定的前提下,为避免司法工作人员忽略或产生误 童工又发生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⑽然而,非法雇用童工和造成事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司法工作人员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将雇用童工劳动过程中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551.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解释结论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⑴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刑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是以国家的强大权力后盾为保障、按照本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盗窃行为而产生的各种关联性损害事实,因为其与行为人的盗窃行为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不能成立;对于第二种情况,入户盗窃的行为确实侵犯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608.html -
了解详情
使刑罚收到积极的效果。然而,行为人主观的恶与客观的害之间关系一般只存在或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反映与被反映。这种或然性在胁从犯的场合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97. [11]邵东华.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立法的进步与不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963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行为实际上是相互无关、分别独立地违反了刑法规范,而并不存在手段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或者必然的因果关系等。而且,由于行为人实施了两个 机能,致使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遭受漠然处置。由此可见,因极力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惜违背刑法机能协调原则所设置的法律拟制,必然会导致倾轧人权和自由等不当后果,而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46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