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身相矛盾,有的是与哲学原理相矛盾,也有的是与客观规律相矛盾。这些理论上的矛盾,影响了犯罪构成理论的严谨与完美,但多年来却一直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14]。其实,不承认危害结果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也完全能够说清举动犯、预备犯等等为什么是犯罪。理由就在于这些行为对社会关系构成了威胁,有给社会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05.html -
了解详情
的时间、地点、方法及广义的危害结果等要素,但它们却在多数情况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无甚影响,故在确定犯罪构成的要件体系时往往无须考虑和 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3] 犯罪客体在属概念(上位概念)上究竟应表述为是社会关系、权利还是法益,这不同术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63.html -
了解详情
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都不可缺少的要件,属于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其余内容如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等虽然也是犯罪 出现不一致,不是认真地去复核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及这种不一致是否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是否会影响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定罪,而是一棍子打死,轻易地下结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75.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的概念、分类、效果及其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错误的分类。传统的理论把错误划分为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两类。所谓事实错误一般 具有社会危害性,事实与价值(性质)是高度统一不可分离的。当行为人对犯罪构成事实有认识,一般足以推定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质有认识。但是不能排除社会实际生活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9.html -
了解详情
遂标准说是在运用犯罪构成的基础上,确定对既遂犯的处罚,是罪与刑的结合,其价值取向更加合理。此外,那种以法律条文本身的规定来区分行为犯和结果犯的 无疑受到了上述观点的影响。 笔者认为,根据故意犯罪的行为过程和阶段的理论,故意犯罪行为(包括行为犯的行为)总存在一定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只不过不同危害行为的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8.html -
了解详情
]既然责任的加负要考虑犯罪人的人格,而责任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这样人格就不能不影响到定罪。虽然人格责任论强调行为是第一位的,但毕竟认为人格要影响定罪 、对社会秩序确实具有潜在的危害,②从一定意义说,这种潜在的危害不比现实的危害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威胁小。学者们提出定罪考虑人身危险性,将具有人身危险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43.html -
了解详情
有以下两种: 社会关系侵犯说(事实说)。这种见解认为,所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指行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危害或现实威胁(或称可能造成的危害) 犯罪的话,极容易给人这么一种影响,即行为人的行为是符合某种犯罪构成的,只是由于社会危害性较轻,所以,不够成犯罪,这样,就不仅变相放弃了罪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除此之外,还必须考察在实施行为的具体情况下,行为人是否具备期待可能性。换言之,期待可能性是犯罪构成的要素。根据期待可能性的理论,行为人虽然有意识地实施了 的刺激。[[4]]当客观环境正常时,不存在任何妨碍行为人选择守法行为的因素,刑法对其危害行为不可原谅,因而要负完全责任。当客观环境为非常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5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则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如此等等。可见,只有社会危害行为触犯了刑律的时候,才构成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 随意指定。 证人证言对迅速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证人证言也不都是可靠的。证言的真实性,既受证人感受客观事物条件的影响,又与证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4.html -
了解详情
日本刑法,第63条规定了缓刑制度,显受当时新派教育刑论的影响,迎合了当时缓刑立法的世界潮流。 在假释制度上,《大清新刑律》受大陆法系新派理论 ,即凡反对人民政权及其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主义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行为,均为犯罪,此规定与1922年苏俄刑法典对犯罪概念的规定如出一辙。 20世纪40年代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