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为共同被告。当刑事责任主体与民事责任主体不是同一承担主体时,有学者认为,应适用民事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事人只能通过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但笔者 被告人家属与受害人之间形成一个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以保证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可以实现。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成年被告人的家属自愿代其赔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44.html -
了解详情
,忽视诉讼程序的安定性和法律关系的稳定性;误区之三,过于强调法院的客观公正性,忽视司法的被动性与中立性。具体表现就是法律上将有错必纠作为民事再审程序 启动再审程序的范围仅局限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民事诉讼中有不少属平等主体之间民事纠纷的案件均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往往需要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922.html -
了解详情
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以及第 35 条进一步规定了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 方面对法官行为进行约束。 (四)提高法官素质,加快职业化进程 行使释明权的主体是法官,能否正确适当地行使释明权,关键在于法官,这对法官提出了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违背宪法,且总则与分则相关内容前后矛盾。宪法将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为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监督目的,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的 的代表的出现,检察机关无疑是最适合代表国家干预特定民事诉讼的主体。 [12]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090.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解决办法和寻求双方的合意点,促进对法律制度的反思,寻求发展法律规范的契机。在我们看来,合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凸显,直接导源于程序主体性原则和新 了:使国民从司法的客体地位中摆脱出来成为统治的主体的目标。另外,英国在1996年至1999年进行的民事诉讼改革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第二、以当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63.html -
了解详情
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于当事人来说,管辖是当事人向确定法院起诉的基础,是关系到当事人权利实现及其程度的制度,对管辖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权, 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及协议管辖等等。 2、根据民事诉讼理论对民事诉讼管辖的分类 (1)依管辖是由法律直接规定还是由法院裁定方式确定为标准,将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466.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政诉讼,而是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即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第二,关联性。具体而言,本来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就可能产生民事争议,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行政 能是行政诉讼中的被告。 第六,分合性。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行政部分和民事部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完全可以分开审理。所以,符合行政附带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970.html -
了解详情
时,必须先进行行政诉讼,不首先确认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就很难明确,民事诉讼就难以进行,因此构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更符合法学基本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 便涵盖着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关系因行政行为而得到巩固,而行政行为则因民事关系的客观表现和证据证明得到合法性方面的保证。民事主体如果要实现自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967.html -
了解详情
对相对人的财产权的损害则是次要的。 4、诉讼欺诈的客观方面。在诉讼中,诉讼欺诈行为具体表现在起诉阶段的虚拟法律关系,在庭审阶段的虚假陈述、举伪证,或 取证的范围和权利,更使欺诈者变得放肆。 (3)利益主体多元化是诉讼欺诈发生的重要原因。 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是以当事人一对一的格局为前提和基础的。传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608.html -
了解详情
12月,最高法院颁发的《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进一步规定了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诉 、适时释明,法官不得拒绝释明或不适当释明。 (二)释明权行使的主体 在审前阶段,由承办该案的程序法官或主审法官行使释明权。在庭审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1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