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术语意义上的人格权,换言之,被理解成人作为人的自由实现的人格权,是19世纪的成果,最早产生于德国”。[21]《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在“权利能力”即“民事主体资格”的屋檐下找到了共同栖身、和谐相处的家园,德国式民法典总则的主体制度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完满架构。由此观之,团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00.html -
了解详情
,但它们并不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不同于事实行为在于其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德国民法典立法理由书指出:所谓法律行为,是指“私人的、旨在引起 指“各个主体根据他的意志自主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或者是“对通过表达意思产生或消灭法律后果这种可能性的法律承认”。[32]法律行为制度作为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04.html -
了解详情
概括性的定义,因此有学者批评这种列举式的立法例[15].由于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在其产生的时代,欧洲各国虽然经历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由于刚从封建社会 、整体论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出现之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之前的19世纪,科学的成果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证明世界的物质性,涉及到生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37.html -
了解详情
精确,不易产生歧义。这使法国民法与德国民法均遵循此观念,又由于两国参照不同的罗马法素材,从而形成不同的逻辑体系结构。尤其关注的是德国民法典的逻辑 原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主义的束缚。当然,属于判例法系的美国毕竟与属于成文法系的德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社会背景与法律现实却使两国业已存在的严格的法律形式主义面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31.html -
了解详情
为责任而不是再次产生债的原因,基于违反债的责任,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救济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则是原权利的请求权。 德国民法典建立的请求权体系具有 《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55-56. [61] 台湾民法典物权编的修订,“有助于处理占有回复关系上请求权与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87.html -
了解详情
请求权体系向侵权责任体系转变 本文从法律责任的学说讲起,至此已经阐明了未来我国民法典不规定物权请求权的理由和可行性,现在讲从物权请求权体系向侵权责任体系转变。 立法政策问题。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94条规定:“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因时效而消灭。基于亲属法关系而产生之请求权,其设定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35.html -
了解详情
,Personalitá(diritti della),inNNDI,s.v.1084ss. [30]See Paolo Vercellone,loc.cit. [31]卡尔·拉伦茨也认为,《德国民法典》之所以在法典中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是因为难以给这种权利划界,而划界则明显地取决于在具体案件财产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920.html -
了解详情
被总结为物权行为诸多功效中最重要的一种(尽管这一“功效”实际上与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本旨相去甚远)。[④]无论如何,物权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物权法 的“通说”和“基本原理”,并对普鲁士法和奥地利民法产生极大影响,后经过曲折的历程,最终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47]仍然要提出的问题是,独出心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9.html -
了解详情
概念准确、体系严谨著称的《德国民法典》会形成这种状况?有学者指出:如果将权利受到侵害的效果视为新的权利义务(法律关系)的产生,则显而易见的一种 权请求权,前者如合同关系的当事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后者如基于违约或者侵权行为产生的请求权。[51]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请求权或者与各种不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7021.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国论者以及此后的许多论者都认为,第1382条和第1383条包含了后来德国民法典在第823条到第826条的解决方案。[24]因为当时代表性的学者均认为 责任也应该对权利和利益进行等同保护的结论。这是因为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产生前提完全不同,契约责任是对当事人自己约定义务的违反,这种义务是当事人意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6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