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规则而使土地受到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有害产品的毒化、污染或其他破坏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包括人的健康或周围环境受到损害的后果和致人死亡(加重责任的构成 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其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需要准确地认识。过失不能构成本罪。此外,根据刑法第228条规定,构成本罪,还必须具有牟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对象、行为自身、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作为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行为人原则上都必须认识,否则就没有故意(故意的罪刑法定原则机能)。⑶笔者认为, 犯的故意内容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仅在于其是共同的,所以,如果认为在单独犯中不要求行为人必须对身份具有认识,那么必然也会得出共同犯罪中的行为人也不需要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570.html -
了解详情
。因为在背后操纵犯罪活动的犯罪集团头目并没有亲自实施实行行为,如果不作为正犯,可能轻纵犯罪也不符合人们的法感情。其三,形式的客观说无法解释间接正犯现象 的条件都是原因,同时所有的条件又都是等价的,因此,单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无法区分正犯与共犯而要求助于行为人的主观面。 主观说由于考察行为人主观内容的不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846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之间的罪责关系乃至因果关系是否需要仔细考察已经无足轻重。推而广之,对刑法主观罪过的考察同样也不再重要,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罪过的考察也不具有确定性。 二 一个规范的或者说拟制的范畴,也是具有客观经验和科学法则作为支撑的。拟制理论将抽象危险犯理解为基于风险防范而法律拟制的结果,尽管拟制的主体并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501.html -
了解详情
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客观上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就不应要求该行为与结果的未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8]也没有必要要求行为人必须独立实施中止行为,更 的行为,不仅可减少中止犯的违法性,也影响到行为人是否值得褒奖,因而若非中止意思支配之下的行为,即便客观上因行为人的不作为或者作为而未能发生结果,该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665.html -
了解详情
;避免必要共犯的已有评价。由此,如果刑法分则未予入罪的相对方B,实施单纯的并非作为实行行为的相对行为,则B不能与分则予以入罪的相对方A构成总则 为共同说的框架下,实行行为不再具有定格的意义,该说是以因果关系条件说为基础的主观主义共犯论。正犯与共犯的行为对于一定犯罪事实的实现具有等价的意义。 ⑺类似的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9.html -
了解详情
论衰落之后,产生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 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 第三,关于作为中止犯成立条件之一的有效性,也应当根据责任原则来解释。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行为人虽然自动采取措施防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
论衰落之后,产生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 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 第三,关于作为中止犯成立条件之一的有效性,也应当根据责任原则来解释。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认为,行为人虽然自动采取措施防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57.html -
了解详情
或尚未泄露与他人知道的过错认识,不是被害人过错。{4} ②关联性。被害人的过错行为必须与刑事犯罪行为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 ,完善量刑规范。 [21]现行我国主流刑法观点认为,被害人的过错对定罪量刑均有影响,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此原则。但是此原则作为量刑需考虑的因素,尚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68.html -
了解详情
人物有德国的李斯特(Liszt)。李斯特认为,共犯(教唆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正犯自由意思所作出的犯罪行为业已中断,从而共犯(教唆犯 ,唆使他人对自己实施杀害行为但没有被杀死的被害人,由于自杀者的生命在刑法上不受保护,因此不构成杀人罪的教唆犯。[18]这样,与其说论者是支持修正的惹起说,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