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说认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构成犯罪事实之发生,即可成立故意。因为行为人对犯罪构成事实有认识,而仍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就表明行为人具有反社会性, ]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只能是犯罪构成要件规定的事实,与构成要件无关的实际情况,不论行为人是否认识,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由于我国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168.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②由定义可见,犯罪构成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犯罪构成是由刑法所规定的。刑法对犯罪构成的规定是通过总则性规定和分则性规定共同完成 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 (二)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 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单位犯罪必须具备的单位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488.html -
了解详情
放弃犯罪的情形。这一规定对我国的刑事立法产生了影响。二是对中止犯的处罚,不是作为一种未完成罪处理,而是按犯罪行为构成的其他既遂罪处罚。如 行为的这些条件和特征出发,我们认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当属于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未遂,理由有三:第一,放弃重复危害行为完全符合自动中止的条件。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35.html -
了解详情
的目的就是仅仅将严重侵犯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规定的方式就是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类型化为犯罪构成,从而使得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确实属于严重侵犯法益的行为 反作用的过程,就是刑法功能通过刑法机制得以实现的过程。[18]犯罪观对刑法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犯罪观决定了刑法结构,而刑法结构是刑法功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99.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结果对于认定罪与非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以及对于刑事责任大小的影响等问题。一对犯罪结果的认识和态度是犯罪人主观罪过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别罪与非 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对于已经意识到危害结果不是持追求的态度,则应出现与行为人已经意识到的结果在犯罪构成范围内相一致的结果,行为人才构成间接故意犯罪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72.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种场合下,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即指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其基本含义是,将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割裂开来,片面强调其中一方而否定另外一方,而导致与主客观统一 益的现实侵害或危险,是对法律所维护的公正和秩序的破坏。刑罚作为惩罚犯罪的手段,是国家就危害行为对行为人的一种报应。犯罪给社会造成损害,给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05.html -
了解详情
长途贩运,在以产品经济为主,严格按计划执行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有害的,过去把它当作投机倒把行为。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全国 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实施的,虽然多数犯罪构成并不以特定的时间、地点为要件,但是,这些因素往往影响到犯罪行为本身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以故意杀人罪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97.html -
了解详情
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在这种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同志认为,制定法律会束缚手脚,是一种麻烦,认为有了政策就行 功能、限制功能和促进功能。例如,超期羁押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最高司法机关多次下文,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22.html -
了解详情
,也包括对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的认识。也有的学者则认为,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仅涵盖认识的可能性。如苏联著名刑法学家A·H·特拉伊宁在《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 ,而是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其自身因素以外的其他外在的、偶然的因素中。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其放任行为的结果没有发生,则没有违背其不追求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06.html -
了解详情
遂标准说是在运用犯罪构成的基础上,确定对既遂犯的处罚,是罪与刑的结合,其价值取向更加合理。此外,那种以法律条文本身的规定来区分行为犯和结果犯的 无疑受到了上述观点的影响。 笔者认为,根据故意犯罪的行为过程和阶段的理论,故意犯罪行为(包括行为犯的行为)总存在一定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只不过不同危害行为的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