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胎儿阶段),而死伤结果则发生在出生成为人之后,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问题就出现了:发生伤害行为时只有胎儿对象存在,不存在作为杀人罪、 [日]熊本地判昭和54322判时931号6页。 [9]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 [10]参见[日]山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987.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刑事法学那一部分的学问领域。 在德国,以施密特(Eberhard Schmidt)的《刑法中的医师》(1939年){2}和贝克鲁曼(Paul Bockelman)的《医师的 :《共同研究刑法中的自律和自己决定的趣旨》,{日}梅崎进哉:《自律自己决定权的现代的意义》,{日}齐野彦弥:《因果关系论共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549.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刑事法学那一部分的学问领域。 在德国,以施密特(Eberhard Schmidt)的《刑法中的医师》(1939年)[2]和贝克鲁曼(Paul Bockelman)的《医师的 :《共同研究刑法中的自律和自己决定的趣旨》,[日]梅崎进哉:《自律自己决定权的现代的意义》,[日]齐野彦弥:《因果关系论共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546.html -
了解详情
再拿结果犯中行为人行为与发生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例来说明:{19}作为因果关系中行为的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行为原因的结果对结果的发生来说并非 的法律上的应对》,2004年,第102页以及第163页以下。 {61}比如对刑法第43a条所谓财产刑通过联邦行政法判例105, 135以下提出的质疑,以及通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18.html -
了解详情
的这种最新研究成果能多少有助于我国刑法学对相应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刑罚;刑罚总论;犯罪论体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总论[M].东京:成文堂,2009(新版第3版).237。 {7}藤木英雄.刑法讲义总论[M].东京:弘文堂,1975.128。 {8}松泽伸.违法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25.html -
了解详情
组合而成的。在心理要素方面,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结果及行为与结果之因果关系有认识。在规范要素方面,必须足以认定行为人实际发生的心理活动有缺陷,以及 ,责任要素应由以下内容组成:责任能力、责任条件和基于义务意识支配行为的可能性。刑法仅能对具备以上要素的行为期待行为人为合法行为,而行为人不为合法行为,实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800.html -
了解详情
,即共犯者也只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生成的结果负责,而对和自己行为无因果关系的结果不负责任。在惹起说内部,由于学者们对共犯的不法是否相对理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192页。 [3]参见韩忠漠著:《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4]参见[日]曾根威彦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51.html -
了解详情
是,危险判断乃是一个主观性问题。那么,是否存在客观标准能予以限定? 我们为此而求助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危害性原则,但我们发现,危害本身也是一个主观性概念,它来源于犯罪定义者 同时发生原则、危害结果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原则与惩罚原则,这些原则深为英美刑法界认可。⒃ 大陆法国家将罪刑法定、责任主义、法益侵害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35.html -
了解详情
是,危险判断乃是一个主观性问题。那么,是否存在客观标准能予以限定? 我们为此而求助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危害性原则,但我们发现,危害本身也是一个主观性概念,它来源于犯罪定义者 同时发生原则、危害结果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原则与惩罚原则,这些原则深为英美刑法界认可。⒃ 大陆法国家将罪刑法定、责任主义、法益侵害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42.html -
了解详情
比较宽广,包括认识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而且,由于刑法总则中的明知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行为性质等方面内容的 。因而,为成立故意,必须对符合特定的构成要件的客观事实有认识。[9]即便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明知,对判断犯罪故意的标准也不应当产生任何影响。[10]间接否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3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