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2008年第5期。 [⑩]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和司法适用》,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 [11] 陈瑞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载宋英辉、袁金彪主编《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2] 也许会有人指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829.html -
了解详情
对待,办案机关并不因此给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当然的承诺。 五、司法的社会效果与刑事和解的正当性 刑事和解作为来自基层的、地方的实践,其赢得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因为 科学报》2009年7月14日,第6版。 [3]参见甄贞、陈静:《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依据》,载黄京平、甄贞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32.html -
了解详情
期,第19-24页。 [7]张建升:《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程序操作问题辨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和解研讨会观点综述》,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 主要适用于自案件和轻罪公诉案件,而且还规定了不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类型。 [19]韩红兴:《暂缓起诉制度研究》,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7097.html -
了解详情
与忏悔,并将此作为启动刑事和解的前提,无罪推定等传统的法治原则就不再适用。为了获得和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违心认罪,重证据、不轻信口供 学报,2006,(5)。 {15}{21}张建升.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程序操作问题辨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和解研讨会观点综述[J].人民检察,20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24.html -
了解详情
与忏悔,并将此作为启动刑事和解的前提,无罪推定等传统的法治原则就不再适用。为了获得和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违心认罪,重证据、不轻信口供 学报,2006,(5)。 {15}{21}张建升.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程序操作问题辨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事和解研讨会观点综述[J].人民检察,200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43.html -
了解详情
探索及谨慎的实践,逐步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并扩大其适用,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终极目标。 注释 [1]参见冯仁强、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案件范围》,载于《法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3页。 [2]因考虑到随着司法程序的进程,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会随之产生称谓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512.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改过自新,复归社会。①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通说认为是美国犯罪 嫌疑人触犯刑罚;(4)犯罪疑人悔罪,并且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① 笔者认为我国刑事和解的适用除具备以上四个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5)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343.html -
了解详情
和解进行审查。如果属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符合相应适用条件,则予以适用,否则即按正常公诉程序处理。加害人与被害人在审理过程中达成和解协议后,由司法机关 林、杨冠宇:《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摄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2]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948.html -
了解详情
协议不易出现反复。其二,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的保护,也可以防止司法机关将一些事实不清的案件以刑事和解的方式变相进行非法处置。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中的一些犯罪都存在适用刑事和解的空间。 [11]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载《法律科学》200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898.html -
了解详情
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导向[1];另一方面,国外恢复性司法、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正以一种颠覆传统刑事司法的趋势发展着,这难免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国内的刑事 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除去实践因素、经验世界的基础之外,刑事和解的理论热与学术研究自身的因素紧密相关。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引起了社会舆论及法学界的反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9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