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化,依据抽象的法律概念建立的法律体系无法理解中国法治进行的过程性。它可能对我们理解一个目标有意义,但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苏力说中国法治特别需要一个时间 现在研究了很多模式,在2000年第一期《比较法研究》上有篇文章,《论物权法定原则》,这篇文章后面列举了一些模式。根据我同事的调查,模式还要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92.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农地使用权相互匹配,并能够准确表述地役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人们容易理解。”② 受梁慧星教授的学术影响,新近于2004年8月3日修改后的 研究[A] .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C ] .720 〔17〕刘乃忠。地役权对物权法定原则漏洞的补充〔A〕。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C].713. 〔1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17.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险。我们不难想到,历经两百年的民法典,仍然在法国发生作用[140].我们也不难理解,尽管社会和经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在颁布之时被学者语为“生不逢时”[141]的 上可以用民事习惯来加以克服。比如,若严格贯彻民法中的物权法定原则,则只能使我国的物权种类体系局限于民法既定的框架内,而未来新出现的物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12.html -
了解详情
方法,而其中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并不产生担保物权的效力,最有力的理由是: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类型、内容、取得和变更均由法律直接规定。 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以及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的批复》(法释1998第17号)。 [24] 石先钰:《财产保全若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311.html -
了解详情
学界曾有是否增设让与担保制度的争论,然而最终出台的物权法对此却没有规定。如何看待和理解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让与担保的性质,让与担保与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关系 构成冲击,从而凸显其纳入物权法框架的障碍。 (一)让与担保与物权法定原则 所谓物权法定,是指物权之种类、内容与变动等,均以法律规定者为限,当事人不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326.html -
了解详情
】 一、引言 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大量所有权人不明的财产,这些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如何解决,是我们急需正确解决的问题。正如杨立新教授指出,并非所有一时找不到 任何禁止的规定。虽然物权法实现物权法定的原则,但是,物权法定只是指物权内容和效果法定。把物权法定原则扩大理解为物权的取得方式法定是不正确的。因此,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56.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性③。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是1、符合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第五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依法律规定共有关系的优先 瑞《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⑤黄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⑥黄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596.html -
了解详情
不失为一种体现维护交易安全价值、贯彻社会本位理念的良好方法。此外,尽管物权法基于物权法定原则而禁止当事人约定独立物保,但上述转换无疑可以极大地缓解契约自由原则与物权法定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人保和物保并存时的实行规则 人保与物保的关系是担保法律制度中的重要问题。综观各国民法,关于如何安排人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534.html -
了解详情
不失为一种体现维护交易安全价值、贯彻社会本位理念的良好方法。此外,尽管物权法基于物权法定原则而禁止当事人约定独立物保,但上述转换无疑可以极大地缓解契约自由原则与物权法定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 二、人保和物保并存时的实行规则 人保与物保的关系是担保法律制度中的重要问题。综观各国民法,关于如何安排人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522.html -
了解详情
指民法等成文法,而所谓习惯法并不包括在内。[28]由此可见,克服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物权法定主义之法的范围问题,而焦点在于习惯法是否为该法的 法定缓和说,都无不认为习惯法具有变革、克服和缓和物权法定原则之僵化性的功能。我国台湾地区司法实务上承认的让与担保及最高限额抵押权,与日本实务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5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