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的损害,这种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叫做假想防卫。对于因假想防卫而造成的损害责任,应按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处理。即如果属于行为人当时主观 造成重大损害,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分界线。对于如何具体判断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在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标准,但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94.html -
了解详情
撤销制度来解决。因而,在首先对于疑案撤销制度作了一个相对不可取的判断之后,笔者认为侦查期间的设立并没有多大的可取性。而且,一方面侦查期间在逻辑上不存在 可能会被侦查人员滥用,用该制度来回避自己应当承担的侦查破案的责任。另外,其实在刑法上还有犯罪的追溯时效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设置侦查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371.html -
了解详情
1)计划执行请求权。当请求权人对计划的履行享有现实的或可期待的利益,而计划管理主体由于错误的判断,变更了原计划的执行——这种变更包括中止、修改或终止,并 是有关对调控主体或规制主体如何追究责任的规定,往往“尚付阙如”。④这一方面是由于,与民商法、行政法或刑法相比,经济法好象是与市场经济主体发生实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0.html -
了解详情
的重要价值也能够在构成要件极为封闭的刑法上赢得影响。 4.判断结论上的区别 从判断的最后结论上看,构成要件与违法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构成要件,只有符合与 性的错误,就可能阻却故意的成立。相反,如果只存在违法性的认识错误(禁止错误),则没有排除故意的可能。{20} 在错误论中,对于违法阻却事由之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952.html -
了解详情
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违法性或者责任的判断,而不是相反。 在这一点上,我国刑法学通说存在客观要件不足(难以判断)时,用主观要件补足的认识。但这在方法论上存在 行为人是否归责的问题[30]。我认为,这一观点貌似合理,但其背后的方法论则明显是错误的,理由如下:(1)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原本就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学理阐述条文。在规范学上,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和判例认为,如果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之下,实施了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者交付)财产 英案的出资人都是民间金融人士,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如果被欺诈者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他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受骗。一般来说,当被害人是知识、经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34.html -
了解详情
学理阐述条文。在规范学上,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和判例认为,如果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之下,实施了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者交付)财产 英案的出资人都是民间金融人士,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如果被欺诈者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他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受骗。一般来说,当被害人是知识、经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214.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作用,在被害人已经陷入错误认识的情况下,与虚构事实的作为具有等价的作用力。这反过来对告知义务的判断又会产生作用,促使其具有刑法上的意义。其三,在 。 [16]同前注[12],徐玉秀书,第618页。 [17]张明楷:《论诈骗罪的行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8]参见前注[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0131.html -
了解详情
使其觉得在情理之中。法官此时需要揆情度理,需要将心比心,如果得出否定的判断,他将重新考察自己的解释是否合理、判决是否妥当;如果他确信该判决能够为民众所接受, 的,凡是不符合立法者原意的解释就是错误的。根据主观解释论,作为主体的解释者只能通过认识活动,以刑法文本为桥梁,来征服本来存在的立法者原意这一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593.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典未就不法,即违法,做出解释,而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又没有违法性判断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不法的判断游弋于刑法(制定法)之外,极易造成正当防卫制度的松弛, 法规进行转换。同时,其还将法规范背后的抽象的价值判断在技术上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在处理基于阻却故意成立的事实认识错误(且不构成过失)而实施的攻击行为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