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被告的行为有违法性;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主观上有过错。因此,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再次,确认被告 的侵权行为,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在本案例中,法院根据上述规定,责令被告承担了停止侵权,书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及赔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16.html -
了解详情
的颠倒,导致“结果发生在原因之前”的逻辑误区,不符合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因果关系的规律,为我国刑法理论所不许可,也易造成随意出入定罪的恶性循环。因此,不能以 月《中国法制报》创刊号在开展对“邵德龄、葛长财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案例讨论时,争论焦点就是邵、葛两人的行为主观上是否具有“据为己有”的目的。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5.html -
了解详情
说正成为我国、日本、台湾等主要表现为大陆法系特征的国家和地区,在刑法、侵权行为法领域判断因果关系的理论通说。该学说以是否可预见第三因素的介入为标准,认为 的保险诈骗罪。(三)诉讼中发现诉讼失实仍继续诉讼的行为。某地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甲为经营燃料用油的业主,在一次油品入库过程中,甲发现油品严重短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98.html -
了解详情
,对犯罪的完成有影响,与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都存在因果关系,都是正犯。[4]只是在刑罚处罚上,刑法总则对其给予了特殊限定(处罚缩小事由);各个行为人对于 个人拿枪对准银行职员,一个人乘机拿走保险箱,则两人都是正犯。这两个案例的差别在于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犯罪计划,主观意志的一致与否决定了正犯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450.html -
了解详情
整体与这一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当然,二者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共同犯罪故意基础上的有机结合。从共犯人的分工情况或行为与刑法分则条文的联系情况看 日第3版。 ⑶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典型案例评析及法律法规精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476页。 ⑷参见粱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8827.html -
了解详情
理性认识。产生另一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引起的另一现象是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29]显然,原因、结果本身是现象 用其他方式实现这种规范的自动化。所以,必须保证毫无例外地遵守规范。因此,需要刑法规定抽象危险犯,以保障规范的效力。[56] 结语 很明显,我国传统通说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552.html -
了解详情
合规只能作为抗辩的情节之一。一般而言,侵权行为主要由加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违法性和过错这些要件组成。[16]而合规情节正是当事人过错程度的其中一 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44] 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5] [德]乌尔里希贝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764.html -
了解详情
职权和玩忽职守)导致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就应该认定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渎职行为本身是出于玩忽职守还是滥用职权应该作为本罪责任轻重、量刑 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其最好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概率表达出来,从而直观地表达出原因力的大小。 在阜阳奶粉事件这一案例中,质量监管部门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617.html -
了解详情
和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3条。[4]最后,法院根据德国刑法第240条第1款,判决Daschner警官构成恐吓罪(Notigung),但只科处 产生的保护法益的道德责任感,便切断了行为人忠实于法律和实施合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预防性酷刑的实施者并非自愿不忠实于法律,而是在外在的、保护法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000.html -
了解详情
加以考虑。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死亡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有无因果关系? 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死亡,源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 的立法与实践,载《法学杂志》1987 年第6期;张永红:我国刑法第13 条但书研究,北京大学2003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9 页。 [15]其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68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