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明权行使的基本要求,也是诉讼法不告不理原则的内在之义,是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应有尊重。 (2)就具体事项的释明,始终恪守中立立场。法官应与 的证据。(3)在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时,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并重新告知举证期限。(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07.html -
了解详情
其次,在我国运行了几十年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受制于诉讼结构,调解中法院与当事人的关系,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国家干预色彩浓厚;而在 公正是短暂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更好的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实现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价值地位,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不能因现在有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39.html -
了解详情
,笔者认为对证人适格问题应作以下修改与完善。 1、应删除单位作为证人的主体资格⑤。虽然承认单位证言资格可以扩大证据资源,但单位证言它必须借助特定自然人对案件 诉讼中证人拒证与伪证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载于《法律适用》1997年第3期。 ⑧参见赵明山《民事诉讼中的伪证防治》 载于《人民司法》1994年第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54.html -
了解详情
本人或其亲人于不利,如自证其罪,或损害其他一些社会关系,如损害信赖关系、夫妻关系等。另外,证人拒证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对证人的保护不够。我国 涉及。该条规定:律师承办法律事务,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调查情况。鉴于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和律师是主要的证据收集主体,健全二者证据材料收集程序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19.html -
了解详情
,加之诉讼理论对此问题的漠视,从而直接导致审判实践中出现诸多弊端。从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来看,被告一般都不按期向受诉法院提交答辩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 轻视。依照辩论式诉讼的规则,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辩论权,并以其辩论结果去求得胜诉。诉中确定的当事人是否为争议实体法律关系中的真正权利主体或真正义务主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26.html -
了解详情
执行的主体,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能够引起执行法律关系生产、变更和消灭的主体,包括执行法院和执行当事人。执行主体是在执行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机关和人员,是不可 编制,并在立法上对他们的职权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二、民事执行立法模式,从民事执行立法与民事诉讼关系看,各国有审执会的立法模式与审执分立的立法模式,前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35.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案件的执行机构是人民法院或依法享有执行权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关于裁决的民事部分的执行,人民法院有执行权,有关行政机关也有执行权,难免造成互相推卸 诉讼是解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不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争议,其双方当事人地位并不平等,民事诉讼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发生争议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545.html -
了解详情
.)。此后,常怡教授对证明责任重新作了定义,即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因法院不适用以该 ,(4):85-93.)。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负担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30.html -
了解详情
。民不告,官不理。 告是理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告就没有理,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 理是告的必然延续,法院不得拒绝裁判,人民法院对任何告诉都应 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民法作为私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因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性,法律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599.html -
了解详情
案情,这是国家干预原则在证据制度上的体现,也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特点。[4]相应地,在法律赋予法官依据收集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权力的同时,也通过贯彻 比如召开审前会议前,防止其拖延诉讼。 3、审查主体及审查范围。如前所述,法官在审前介入取证有诸多弊端,但目前各国民事诉讼发展的总体趋势又是朝着在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289.html -
了解详情